
[(of a person) suave;(of calligraphy) facile and graceful] [姿态] 自然;不呆板
他写的字很飘洒
见“ 飘洒 ”。
亦作“ 飘洒 ”。1.飘扬;飘拂。 唐 高适 《奉和鹘赋》:“冰落落以凝闭,雪皑皑而飘洒。” 宋 司马光 《和兴宗<夜直听雨>》:“纵横挟春风,飘洒相喷吸。” 明 李东阳 《习隐》诗之十:“风沙信飘洒,霜雪徒萧森。” 张承志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远方三百里外的阿拉坦公社,来了一个银发飘洒的老奶奶。”
(2).指风吹拂。 明 吴承恩 《西山》诗:“霽竹浮暖光,松风澹飘洒。” 清 陈维崧 《百字令·游楞伽山上方寺是日微雨》词:“髩缕柳丝都一样,总受东风飘洒。”
(3).姿态轻松自然;不呆板。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魏塘舟中读钱尔斐先生<菊农词稿>十二用前韵》词:“垫巾埜服神飘洒。句清圆诸般易及,一清难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有婢自内出,年约十四五,飘洒艳丽。” 老舍 《女店员》第三幕第二场:“跟骑自行车不是一个劲儿。首先是车把不听使唤!看着街上的男同志们蹬的那么飘洒,赶到我一上去呀,一下子就朝着墙去了!”
“飘洒”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飘扬、飘落
指物体(如雨、雪、花瓣等)随风轻柔散落的状态。例如:
风吹拂
强调风带动物体轻盈移动,如“柳条飘洒地摇摆”。
姿态或风格自然灵动
多用于描述书法、举止等不呆板、流畅自如的状态。例如:
情感或氛围的渲染
如“江南的雨温柔多情,飘洒随风而落”,赋予场景诗意美感。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飘洒》指的是物体自由地散落、落下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雨水、花瓣、树叶等轻盈的物体随风漂浮、飘落的情景。
《飘洒》由部首“风”和“水”组成,部首“风”的拼音是fēng(咑口),部首“水”的拼音是shuǐ(四点),共有21画。
《飘洒》是汉字的常用词汇,起源于古代汉语,属于现代汉语词汇范畴。在繁体字中,《飘洒》的写法为「飄灑」。
古代汉字写法中的《飘洒》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魏碑、楷书等。其中魏碑是魏晋时期的字体风格,楷书是汉字标准书写的基本风格。
1. 阳光下,花瓣飘洒,如落英缤纷。
2. 雨水轻轻飘洒,湿润了大地。
飘扬、飘然、飘移、飘逸、飘浮、洒脱、洒落、洒家
飘风、飞扬、洒落、洒然、飞舞、飘散
砸落、重沉、罩住、堆积、聚集、凝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