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天怨怒。《庄子·天道》:“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韩诗外传》卷十:“夫天怨不全日,人怨不旋踵。至今弗报,何也?”《元史·宋本传》:“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互见。”
天怨
指上天降下的责罚或灾祸,源于古人“天人感应”观念,认为人事失德会引发天象异常或自然灾害,被视为上天的警示与惩戒。
复合词“天怨”强调因违背天道而招致的超自然惩处,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天道不谄,不贰其命,天怨有德。”
汉代董仲舒提出“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失道,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来源:《春秋繁露》),如旱涝、地震等被视为“天怨”的具象化表现。
《诗经·小雅·雨无正》云:“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描述君王失德致天降灾祸,体现“天怨”与统治合法性的关联(来源:《毛诗正义》)。
古代通过“天怨”概念构建社会伦理规范,如《尚书·汤誓》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将政权更替归因于君主失德触怒上天(来源:《尚书注疏》)。
王充在《论衡·谴告篇》批判“天怨”具人格化色彩,主张“天道自然”,反映思想界对天人关系的反思(来源:《论衡校释》)。
附注:现代汉语中,“天怨”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日常表达常以“天怒人怨”泛指极端民愤,如《老残游记》第六回:“冤狱累累,天怒人怨。”
“天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天怨”指上天对人事的愤怒或谴责,常用来形容因违背自然规律、道德准则或社会公正而引发神明或自然力量的惩罚。该词由“天”(代表神明或自然)和“怨”(怨恨)构成,强调超自然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否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参考《庄子》《元史》等典籍原文。
翺游弊方鼻须产卵赤骨力重九穿心莲獃气东冈吺誻二人转伏女给口狗屁估量国迁顾忧后援活酒降祉贱吏截流碣磍急急忙忙靳啬濈湿爵命爵主俊节磕头礼拜宽简露天矿虑怀迈当面圪瘩冥冥之志遣虱遣行凄动启发轻猛染溪瑟调琴弄山木身个失口售世耍威风嗣膺外宅围点打援威行违意圩子无视夏虫语冰咸阳一炬险易显职小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