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口的意思、失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口的解释

[a slip of the tongue] 未经考虑脱口而出

失口乱言

详细解释

(1).谓言语容仪不戒慎。《礼记·表记》:“君子不失口於人。” 郑玄 注:“失谓失其容止之节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庄,口容止。’” 孔颖达 疏:“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须安止,不失此口之容仪,而作諂私曲媚於众人也。”

(2).泛指脱口而出。《百喻经·贫人作鸳鸯鸣喻》:“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水浒传》第七回:“﹝ 林冲 ﹞看了,喫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 沉从文 《贵生》:“ 毛伙 忍不住忽然失口说:‘ 贵生 , 金凤 快要坐花轿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失口”的汉语词典释义

“失口”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指因疏忽或情绪失控而导致说话失误,通常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该词由“失”(失去控制)和“口”(言语)构成,强调言语失控的行为结果。

  1. 基本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失口”为“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例如:“他一激动就失了口,泄露了秘密。” 其核心在于“失控”的言语行为,多与情绪波动或缺乏谨慎相关。

  2. 使用场景与语用特点

    根据《汉语大词典》,“失口”多用于口语语境,描述因紧张、愤怒或意外导致的言语过失,如“谈判中他一时失口,承认了己方弱点”。 该词隐含负面评价,常与“后悔”“尴尬”等情感关联。

  3. 词源与历史演变

    “失口”最早见于明清白话小说,如《醒世恒言》中“妇人失口道出隐情”,原指“口不择言”。现代汉语继承此义,但弱化了道德谴责色彩,更侧重客观描述。

  4. 相关词语辨析

    • 失言:与“失口”近义,但“失言”更强调“违背礼节或原则”,主观过错性更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说漏嘴:口语化表达,与“失口”语义重叠,但语气更随意。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失口”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不慎说出不应该说的话,通常因情绪激动、口无遮拦或疏忽导致。例如“一时失口”“失口乱言”等用法,均强调言语的失控或不当。


二、词源与出处

  1. 古代典籍

    • 最早见于《礼记·表记》:“君子不失口于人”,指君子在言语和仪态上保持谨慎。
    • 《百喻经》中也有“贫人失口答言”的典故,描述脱口而出的场景。
  2. 文学用例

    • 《水浒传》第七回中,林冲因惊叹宝刀而“失口”询问价格。
    • 清代诗词如“失口问诸公,今何日”也体现了该词的文学化表达。

三、用法与辨析

  1. 常见搭配

    • 作动词:如“失口否认”“失口乱言”。
    • 作名词:多指具体的失言行为,如“一时失口”。
  2. 近义词与易混词

    • 近义词:口误、失言(但“失言”更侧重后果严重性)。
    • 易混词:矢口(如“矢口否认”,强调坚决否认)。

四、总结

“失口”强调无意识地言语失误,既可用于日常口语(如说错话),也可用于文学语境(如古籍、小说)。使用时需注意与“矢口”等近音词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哀素奥地利崩腾边险不遂簿责财业敞闲朝斗扯鼓夺旗词辩辞状大拱端介惇素防拒凤筝黼蔀黻纪服惨膈膜怪异横海坚固耐用奬学金践实解盐记迹金鋺酒铛俱乐部兰灯老丈人联魁连率离慜笼利马赫麦城眉叶逆蕃牛酥抨击欺绐青穹雀舫区区碌碌桡旃柔濡沙囊勝跡省饷顺职陶匠填仓日岧崹团龄腕钏顽军下记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