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头行礼。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三折:“我坐着窄窄半边牀,受了他怯怯两拜礼,我这里磕头礼拜却回席,剗地须还了你。”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祝千秋磕头礼拜,不知道 赤壁 东风大会垓,可似这今朝奏凯。”《水浒传》第五三回:“一住五日, 戴宗 每日磕头礼拜,求告 真人 ,乞救 李逵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老母但看见佛菩萨像,只是磕头礼拜,谢他覆庇。”
“磕头礼拜”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成语,指通过跪地叩头表达对尊长或神明的敬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磕头”和“礼拜”两部分组成: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三、用法与延伸
四、例句参考
“那人听了这话,向郭孝子磕头。”(《儒林外史》第三八回)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演变或具体文献案例,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
《磕头礼拜》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个物件的崇敬、崇拜之情。它表示人们以敬重、虔诚的心态向他人或神明行礼、跪拜。磕头礼拜体现了对他人或神明的尊敬和恭敬。
《磕头礼拜》这个词由五个汉字组成,分别为“石”、“首”、“示”、“礻”、“拜”。其中,“石”是它的部首,代表了它属于“石”类的汉字。总共有15画。
这个词源于古代汉族文化中的一种礼节,即人们在表示崇敬、敬仰之情时跪下并用额头轻轻接触地面,以示恭敬。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很常见,被称为“磕头礼拜”,后来也引申为对他人的高度敬重。
《磕头礼拜》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磕頭禮拜”,除了一些笔画的变化外,整体上和简体字并没有太大差别。
在古代,人们对“磕头礼拜”的写法并没有规定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文人、书法家、刻字工匠可能会有一些个人的变化。但总体上,古时候的写法基本与现代相同,只是在字形的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比如横画与竖画的长度、弯曲的程度等。
1. 他对长辈非常尊敬,每次见到他们都会恭敬地行磕头礼拜。
2. 在教堂里,信众们聚集在一起,齐声念经并行磕头礼拜。
组词:磕磕绊绊、头等大事、礼节、拜神、虔诚。
近义词:跪拜、叩首、顶礼膜拜。
反义词:轻蔑、冷漠、无礼、不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