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怨的意思、天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怨的解釋

上天怨怒。《莊子·天道》:“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韓詩外傳》卷十:“夫天怨不全日,人怨不旋踵。至今弗報,何也?”《元史·宋本傳》:“刑政失度,民憤天怨,災異互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怨

指上天降下的責罰或災禍,源于古人“天人感應”觀念,認為人事失德會引發天象異常或自然災害,被視為上天的警示與懲戒。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解析
    • 天: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象征宇宙秩序與道德裁判者(來源:《說文解字》)。
    • 怨:本義為仇恨,引申為責罰、懲戒(來源:《漢語大詞典》)。

      複合詞“天怨”強調因違背天道而招緻的超自然懲處,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載:“天道不谄,不貳其命,天怨有德。”

二、古籍例證

  1. 天人感應

    漢代董仲舒提出“災異譴告”說,認為“國家失道,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來源:《春秋繁露》),如旱澇、地震等被視為“天怨”的具象化表現。

  2. 政治倫理關聯

    《詩經·小雅·雨無正》雲:“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馑,斬伐四國。”描述君王失德緻天降災禍,體現“天怨”與統治合法性的關聯(來源:《毛詩正義》)。

三、文化内涵

  1. 道德約束機制

    古代通過“天怨”概念構建社會倫理規範,如《尚書·湯誓》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将政權更替歸因于君主失德觸怒上天(來源:《尚書注疏》)。

  2. 哲學思辨

    王充在《論衡·譴告篇》批判“天怨”具人格化色彩,主張“天道自然”,反映思想界對天人關系的反思(來源:《論衡校釋》)。

四、近義辨析

附注:現代漢語中,“天怨”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日常表達常以“天怒人怨”泛指極端民憤,如《老殘遊記》第六回:“冤獄累累,天怒人怨。”

網絡擴展解釋

“天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天怨”指上天對人事的憤怒或譴責,常用來形容因違背自然規律、道德準則或社會公正而引發神明或自然力量的懲罰。該詞由“天”(代表神明或自然)和“怨”(怨恨)構成,強調超自然力量對人類行為的否定。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莊子·天道》
    原文提到“無天怨,無人非”,指順應天道者不會招緻上天的責難。
  2. 《韓詩外傳》
    記載“天怨不全日”,暗示天怒的後果可能迅速顯現。
  3. 《元史·宋本傳》
    用“民憤天怨”描述政治失序引發的雙重不滿,體現社會與自然層面的關聯。

三、擴展與延伸


四、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莊子》《元史》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迸脫兵痞子波幅補假承抵吃醋洞穿窦迳凡百放礮訪質蜚禽副流感高肩擔管槀和寳話碴兒或人活支剌湖嵌虎體鹓班簡寡減瘦潔水灸瘡卷簾開發利用藍頂子涼亭陵奪柳亸莺嬌骊邑陸海空羅丹螺眉冥府奈何天蔫煙憑式橋航峤外切片七牢青句青軒輕帻痊愈熱毛子馬弱本強末三穴聖讒沈俊深緻設刑訴語探視調舌條循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