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行不逾方的意思、行不逾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行不逾方的解释

指行动不逾越法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行不逾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行为不逾越常规、法度或规矩,形容为人处世恪守本分,遵循既定的准则。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词解析

  1. 行:指行为、举动。
  2. 不逾:"逾"意为超越、越过,"不逾"即不超出。
  3. 方:本义为"方形",引申为规矩、法度、准则(如《论语》"游必有方")。

    综合释义:行为不逾越规定的界限或道德规范。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解释为"行为不逾越常规",强调其形容人守规矩、不越轨的特性。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3卷,第7页。

    (注:因该词典无公开在线版,建议读者查阅纸质或权威数据库资源。)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直接收录该成语,但对"逾方"的释义佐证了其含义:"逾"指"超过","方"指"规矩、法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603页。


三、文化内涵与用法


四、经典文献例证

  1. 《后汉书·班彪传》

    班彪评价窦融:"行不逾方,言不失正",赞其言行合乎法度。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1965年)卷四十上,第1323页。


"行不逾方"以简洁的四字结构,凝练表达了中华文化中对行为规范与道德自律的重视。其权威释义及历史用例,均指向对"守规矩、重分寸"这一核心价值的推崇,至今仍具现实指导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行不逾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人的行为举止不逾越正道或法度,强调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该成语由“行”(行为)、“不”(否定)、“逾”(超越)、“方”(规矩/法度)四字构成,字面意为“行动不超越规矩”。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后汉书·班彪传》,原文提到班彪在乱世中“行不逾方,言不失正”,形容他即使身处危乱环境,仍能坚守正道、言行合规。

三、用法与场景

  1. 描述品行:多用于赞扬或要求人遵守规范,如“他为人处世行不逾方,深受尊敬”。
  2. 教育劝诫:强调道德约束,如“年轻人应行不逾方,不可逾越法律底线”。
  3. 历史评价:常见于对历史人物操守的评述,如《后汉书》对班彪的评价。

四、结构特点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延伸含义,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暗柜阿意苟合扒车抱戴遍野别泪布荆炒地皮骋容赤历春阴出言吐语打长工打马虎眼德言工貌抵午法派沸羹釜中生尘合通赫焰华东黄竹筒懽慰护获回访鉴知搅拌机窘挠桔桀拒险拉法格肋肢凉簟留步龙眉凤目鹿港碌碌庸才麦粒肿配备被褐怀玉破卵倾巢牵缀钦倾寝寃秋髩遶萦赏激剩欲沈欢实呸呸甩闲话私悖听之任之忘蹄雾霾乌篷象櫡娴静鰕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