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地,墓域。 明 鄭仲夔 《耳新·同聲》:“ 晉安 徐振聲 ,與同裡 吳叔厚 、 林世和 相友。 徐林 同時殁, 吳 為鳩金買山 桑溪 。共營阡兆,同穴而葬,號三友墓。”
“阡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阡兆”指墓地、墓域,即安葬亡者的區域。該詞由“阡”和“兆”組成:
明代鄭仲夔《耳新·同聲》記載:“晉安徐振聲,與同裡吳叔厚、林世和相友。徐林同時殁,吳為鸠金買山桑溪。共營阡兆,同穴而葬,號三友墓。”
此處“阡兆”明确指三人合葬的墓地,印證其核心含義。
部分資料(如、2)提到“阡兆”作為成語時表示“數量龐大”,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墓地為優先釋義,若需其他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中描述墓葬相關場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例如:“家族阡兆”“共營阡兆”等表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耳新·同聲》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阡兆》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渡口”的意思。阡兆也可以指所經之地或所在之處。
阡兆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阜”和“示”,阜部表示“土”字旁,示部表示“礻”字旁。阡兆共有12個筆畫。
阡兆這個詞的來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話傳說。相傳遠古時代,人們過江湖淮河經過的地方,用木頭搭建了一座橋梁,稱之為“阡兆渡”。由于定居于此處的人慢慢增多,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地方,後來漸漸演變成了“渡口”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阡兆”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保留着兩個部首的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過了演變和改革。古時候,“阡”字的形狀更加簡單,由兩個橫杠組成,但保留了部分現代的形狀;“兆”字的形狀較為接近現代漢字。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逐漸規範化,現代漢字的形态逐漸顯現出來。
1. 這個地方是通往阡兆的必經之路。
2. 他們選擇了阡兆渡作為通向目的地的必經之路。
阡兆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的一部分,例如“渡口”。
近義詞:渡口、過江、過河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用“非渡口”表示不是通往目的地的必經之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