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指超乎“有”和“無”以上的原始存在。《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老子》曰:‘道生一。’ 王弼 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 唐 李白 《九華山聯句》:“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2).佛教指非有之有。與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對。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法身義》:“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景德傳燈錄·荷澤大師<顯宗紀>》:“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妙有是漢語中一個融合哲學與美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看似虛無卻實際存在的精微本體,或超越形質限制的玄妙存在。該詞源于道家與佛教思想,後擴展至文學藝術領域,其釋義需結合多重維度:
道家本源
道家以“無”為宇宙本源,“妙有”指“無”中化生的具象存在。《道德經》提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而“妙有”即“有”的至高境界,體現道體雖無形卻涵攝萬物的特性。如成玄英《道德經義疏》釋:“妙本希夷,故稱無物;能生萬有,故強名為形。”
來源:《道德經》第一章;成玄英《道德經義疏》
佛學辯證闡釋
佛教以“真空”指萬物性空之理,“妙有”則指空性中顯現的緣起現象。隋代智顗《法華玄義》雲:“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強調空有相即的辯證關系。此概念在《般若經》中發展為“第一義谛”與“世俗谛”的統一。
來源:智顗《法華玄義》;《大般若經》
藝術創作境界
在文藝理論中,“妙有”指超越形似、直抵神韻的創作境界。謝赫《古畫品錄》評陸探微“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即通過有限形象傳達無限意蘊,契合“妙有”美學。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亦以“透徹玲珑,不可湊泊”喻詩之妙境。
來源:謝赫《古畫品錄》;嚴羽《滄浪詩話》
語言修辭特質
清代劉大櫆《論文偶記》提出“文貴妙,妙在含蓄無垠”,認為語言應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在虛實間構建意蘊空間,此即“妙有”在文辭中的體現。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4卷第327頁明确釋義:
妙有
① 道家指超乎“有”“無”之上的原始存在。
② 佛教指非有之有。區别于“真有”“實有”,強調因緣和合的假有。
③ 神妙的存在,多形容藝術境界。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
結論:“妙有”作為中國哲學的核心範疇,既蘊含道家“有無相生”的宇宙觀,亦承載佛學“真空假有”的辯證思維,更衍生為藝術中“虛實相生”的審美範式,其多重意涵共同指向超越具象的玄妙本體與創造境界。
“妙有”是一個融合道家和佛教哲學思想的術語,其含義在兩大學派中有不同維度的闡釋:
道家認為“妙有”是超越“有”與“無”對立狀态的原始存在,即宇宙的本源。它既非具象的“有”,也非絕對的“無”,而是處于有無之間的根本狀态。例如《老子》提出“道生一”,王弼注解“一”為“數之始而物之極”,即“妙有”是無形無相卻能生成萬物的本源。
佛教中“妙有”指“非有之有”,與“真空”(非空之空)形成辯證關系。它強調事物本質為空,但現象層面又存在作用,即“用而不有,空而不無”。《景德傳燈錄》用“湛然常寂,應用無方”描述這種空有相融的境界,說明妙有是真空的功用顯現。
學派 | 本質 | 特點 | 經典依據 |
---|---|---|---|
道家 | 萬物生成的本源 | 超然有無,無形而生萬物 | 《老子》“道生一” |
佛教 | 空性中的現象作用 | 真空妙有,空有不二 | 《顯宗紀》“用而不有,空而不無” |
“妙有”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存在本質的深刻思考:道家從生成論角度強調本源,佛教則從認識論層面探讨空有關系。此概念在玄學、禅宗等思想體系中均有重要影響。
黯冉變軌捗摅補水倉窌程程騁欲陳遵投轄侈然熾炎瞅準瘡瘍大風曲耽習導熱提溜秃盧東女對應頓消獨善吾身煩惱賊飛航鬼親牯牛過分漢元昊昊豪桀鶴井橫刀躍馬闳侈不經寂嘿羁宦京師大學堂九居客中廉愧裡閻輪流米糧覓覓沐骨睨笑貧賤驕人破壁飛去請教傾依傾阤器狹人寰伸玩設張時忌石錨水火不容豎立湯水特惠關稅無可非難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