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習熟。 宋 葉適 《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當是時,不狃狎便順,張皇呼吸,幹沒速化,而能以實利害、誠行己,應其上如君者一二耳。” 明 方孝孺 《俞先生墓表》:“ 元 既有 江 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未數十年,薰漬狃狎,骨化風成。”
“狃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獻或學術讨論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長期接觸後形成的習慣或習熟,強調因熟悉而産生慣性行為或心理狀态。例如:
宋·葉適《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提到“不狃狎便順”,指不因習慣而變得隨意。
明·方孝孺《俞先生墓表》用“薰漬狃狎”描述元代風俗被豪奢粗戾同化的過程。
引申用法
可暗含因過度熟悉而輕慢、不莊重的意味,尤其在描述社會風氣時,如“狃狎”與“骨化風成”并提,指習俗根深蒂固。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用于現代寫作,建議标注出處或輔以注釋。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語料庫。
狃狎(niǔ xiá)是一個漢語詞彙,拆分部首為犭(犬部)和系(系部),共有9個筆畫。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屬于較為古老的詞彙。
狃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中,狃狎的釋義為“出沒”,表示動物活動範圍廣泛,四處活動。所以,狃狎也可以理解為動物自由自在地活動的姿态。
在繁體字中,狃狎保留了完整的形态,沒有發生變化。拆分部首和筆畫也是一樣的。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狃狎的形态略有不同。狃字由兩個犬字組成,表示一隻狗正在行走的樣子;狎字則由狄字和代字合并,表示一隻野獸正在行動。
以下是狃狎的例句:
1. 他年輕時經常狃狎在大山中,喜歡追逐野獸。
2. 那隻狼自由地狃狎在森林裡,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除了狃狎,還可以用其他詞彙來描述類似的動物活動,比如遊蕩、漫遊、徘徊等。
與狃狎相反的詞彙是沉重、拘謹等,用來描述動物活動受到限制或約束。
狃狎雖然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但了解和掌握這樣的古詞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源流和多樣性,豐富我們的漢語詞彙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