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狃狎的意思、狃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狃狎的解釋

習慣,習熟。 宋 葉適 《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當是時,不狃狎便順,張皇呼吸,幹沒速化,而能以實利害、誠行己,應其上如君者一二耳。” 明 方孝孺 《俞先生墓表》:“ 元 既有 江 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未數十年,薰漬狃狎,骨化風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狃狎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狃”與“狎”兩個近義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因長期習慣而産生的輕慢、玩忽态度,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文獻角度詳釋: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狃(niǔ)

    《說文解字》釋為“犬性驕也”,引申為習慣、因循。段玉裁注:“凡相狎習者,皆曰狃。”

    核心義:因長期接觸而養成慣性,常含輕慢之意。如《詩經·鄭風》毛傳:“狃,習也。”

  2. 狎(xiá)

    《說文》釋“犬可習也”,本指馴犬,後指親近而态度不莊重。《禮記·曲禮》鄭玄注:“狎,習也,近也。”

    核心義:過度熟悉導緻失敬,如“狎昵”“狎玩”。


二、複合詞“狃狎”的語義解析

二字連用形成同義複詞,強調因習以為常而産生的輕慢、懈怠行為,多用于批判性語境:


三、經典文獻用例佐證

  1. 《資治通鑒·唐紀》:

    “将士狃狎于克捷,不設備。”

    (将士因連勝而輕敵,不加防備。)

  2. 《朱子語類》卷十三:

    “人若狃狎于富貴,則心志昏惰。”

    (人若沉溺于富貴,便會心智昏聩懈怠。)


四、語義演變與警示色彩

“狃狎”在曆代文獻中始終含負面評價,暗含“習慣導緻麻痹”的警示:


“狃狎”凝結了古人對“習慣成自然”的深刻反思,其貶義内核警示世人:過度熟悉易滋生輕慢,須以敬畏之心破除慣性麻痹。此詞今雖罕用,但語義仍存于“狃于成見”“狎玩”等衍生詞中。

網絡擴展解釋

“狃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獻或學術讨論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二、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長期接觸後形成的習慣或習熟,強調因熟悉而産生慣性行為或心理狀态。例如:

    宋·葉適《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提到“不狃狎便順”,指不因習慣而變得隨意。
    明·方孝孺《俞先生墓表》用“薰漬狃狎”描述元代風俗被豪奢粗戾同化的過程。

  2. 引申用法
    可暗含因過度熟悉而輕慢、不莊重的意味,尤其在描述社會風氣時,如“狃狎”與“骨化風成”并提,指習俗根深蒂固。

三、使用場景

四、關聯辨析

五、注意事項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用于現代寫作,建議标注出處或輔以注釋。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語料庫。

别人正在浏覽...

寶泉局秉耒冰月茶坊朝槿倒失德耀吊死鬼紛華分蜜改抹剛戾自用貫虱豪蘇膩柳後廈畫閣懷黃佩紫皇妣黃繶惠撫賈師謹攝巨室看守所酷禍楞磕磕連江遼落六屬铠壟種羊輪囷祿筭漫録民團某些凝脂爬竿潖江口匹比驅風曲術饒有喪服森動僧院燒劫蛥蚗實實受代書呆子肅揖擡扛通水王書夏李香尖響楊銜酒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