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鼓的意思、谏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鼓的解釋

設于朝廷供進谏者敲擊以聞的鼓。《管子·桓公問》:“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 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新唐書·裴谞傳》:“ 諝 上疏曰:‘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 唐 唐孫華 《吳歈為陳滄洲太守作》詩:“誰能鳴諫鼓,慷慨伏青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鼓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器物,指專設于朝堂外供百姓擊鼓進谏的鼓具,體現了君主納谏的象征意義。其詳細釋義與曆史内涵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字形與構詞

    “谏”為形聲字,從言柬聲,本義指直言規勸君主或尊長;“鼓”為打擊樂器,引申為擊鼓發聲。二字組合指通過擊鼓方式傳遞谏言,屬偏正結構名詞。

  2. 核心詞義

    指古代宮廷外設置的鼓,百姓或官員可通過擊鼓直接向君主提出批評建議,是自下而上傳達民意的通道。


二、曆史制度功能

  1. 起源與典制

    相傳源于舜帝時期,《管子·桓公問》載:“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立诽謗之木,而主不蔽也。”後演化為谏鼓制度,西周設“路鼓”于宮門外,由太仆掌管(《周禮·夏官·太仆》)。

  2. 運作機制

    漢代鄭玄注《周禮》雲:“路鼓四面,若有窮冤失職者則擊此鼓。”唐代于東西兩京分設“登聞鼓院”,宋明清沿襲,成為直訴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文化象征意義

  1. 政治倫理符號

    谏鼓被儒家視為“王道”的體現,《淮南子·主術訓》稱:“堯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謗之木”,象征統治者虛心納谏的德行。

  2. 文學意象運用

    唐代柳宗元《罵屍蟲文》以“谏鼓”喻指言路暢通,宋代梅堯臣《和範景仁王景彜殿中雜題》亦借其抒發對清明政治的向往。


四、相關制度延伸


五、現代價值闡釋

谏鼓制度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結晶,體現了“民本思想”與“權力監督”的早期實踐。其精神内核與當代民主協商、信訪制度存在文化連續性,被學者視為傳統治理資源現代轉型的典型案例。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周禮注疏》數據庫(經典古籍庫
  3. 北京大學《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中華經典古籍庫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集》[C]. 中華書局, 2019.

網絡擴展解釋

“谏鼓”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設置,主要用于臣民向君主進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谏鼓”指設于朝廷外的鼓,供民衆或官員擊鼓以進谏言。其核心功能是廣開言路,使君主能及時聽取批評與建議。


二、曆史起源與演變

  1. 起源
    傳說始于堯帝時期,堯在朝堂外設鼓,百姓擊鼓即可直接提出意見。《管子》記載禹繼位後沿用此制,稱“禹立谏鼓于朝”。

  2. 功能演變

    • 先秦至漢:作為主動納谏的象征,與“謗木”(寫谏言的木柱)并列,體現“仁政”思想。
    • 晉代以後:逐漸演變為“登聞鼓”,主要用于鳴冤而非進谏,功能從主動谏言轉向被動申冤。

三、文化意義


四、相關典故

《淮南子》記載,堯設谏鼓後,舜、湯、周武王等均效仿,形成“防微杜漸”的監督傳統。唐代裴谞曾上書強調谏鼓“達幽枉,延直言”的作用。


五、後世影響

現代天安門前的華表,即由“謗木”演變而來,而古代谏鼓制度也被視為中國早期民主意識的萌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管子》《新唐書》等文獻,或參考、8中的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夾藍衫抱撮匾毛鼻子下面搏撫布荊漕糧層标長更長洲崇期楮待制莼羹媰孀逮鞫呆窒電子排版獨蠒訪問繁育隔品緻敬各式各樣規儆過道風黑窄河間婦麾存瓠子楗竹景初曆精金良玉駿驵來不及磊磊靈溪俚儒龍驷迷沒牧豬奴戲甯戚暖花房女家求知若渴勸農使容縱弱顔森榮深文飾罵時移世異孰田塘上曲兔齧土型往則晚秋作物毋事無蹤無影鏬漏向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