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于朝廷供進谏者敲擊以聞的鼓。《管子·桓公問》:“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 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新唐書·裴谞傳》:“ 諝 上疏曰:‘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 唐 唐孫華 《吳歈為陳滄洲太守作》詩:“誰能鳴諫鼓,慷慨伏青蒲。”
“谏鼓”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設置,主要用于臣民向君主進谏。以下是詳細解釋:
“谏鼓”指設于朝廷外的鼓,供民衆或官員擊鼓以進谏言。其核心功能是廣開言路,使君主能及時聽取批評與建議。
起源
傳說始于堯帝時期,堯在朝堂外設鼓,百姓擊鼓即可直接提出意見。《管子》記載禹繼位後沿用此制,稱“禹立谏鼓于朝”。
功能演變
《淮南子》記載,堯設谏鼓後,舜、湯、周武王等均效仿,形成“防微杜漸”的監督傳統。唐代裴谞曾上書強調谏鼓“達幽枉,延直言”的作用。
現代天安門前的華表,即由“謗木”演變而來,而古代谏鼓制度也被視為中國早期民主意識的萌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管子》《新唐書》等文獻,或參考、8中的曆史分析。
谏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讠(讠部)和鼠(鼠部)。該詞語共有15個筆畫。
谏鼓源自古代中國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曆史背景。在繁體字中,谏字的寫法為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谏和鼓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谏字寫法中,下方的“言”字更加獨立,而鼓的結構也相對簡單。
1. 身為官員,應當有勇氣谏鼓,對不公正的待遇予以批評。
2. 他善于谏鼓,不畏權貴,為人所敬佩。
1. 谏言:指規勸或批評的話語。
2. 鼓勵:激勵、鼓舞他人。
3. 谏争:争辯、抗議對不公正事件或說法。
1. 規勸:勸告、提醒。
2. 勸谏:規勸、勸告。
3. 言猶:警戒、規勸。
1. 咒罵:用惡語辱罵、詛咒。
2. 溜須:迎合、奉承。
3. 唇槍舌劍:争吵、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