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箸的意思、匕箸的詳細解釋
匕箸的解釋
亦作“ 匕筯 ”。1.食具,羹匙和筷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方食,失匕箸。” 唐 劉禹錫 《為杜相公謝就宅賜食狀》:“舉其匕筯,若負丘山。”《金史·僕散端傳》:“ 楠 方食,擲匕筯于案。” 蘇曼殊 《绛紗記》:“此人不勝匕箸,何能為盜?”
(2).指飲食。 宋 陸遊 《曉出湖邊摘野蔬》詩:“行迎風露衣巾爽,浄洗膻葷匕筯香。” 清 戴名世 《吳宏表稿序》:“顧有思得山海之珍、遠方之奇異以為快,雖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須,非是不飽焉。”
詞語分解
- 匕的解釋 匕 ǐ 〔匕首〕短劍。 古代指勺、匙之類的取食用具:“先主方食,失匕箸”。 筆畫數:; 部首:匕; 筆順編號:
- 箸的解釋 箸 ù 筷子。 一種生在南海岸邊沙中的竹子。 古同“著”,明顯。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匕箸”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指古代食具,包含“匕”(類似羹匙)和“箸”(筷子)兩種工具。例如《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失匕箸”的情節,即形容因受驚而掉落餐具的慌亂狀态。
-
引申含義
可代指飲食或用餐過程,如宋代陸遊詩中“浄洗膻葷匕筯香”,即以“匕箸”暗喻食物的香氣。
二、使用場景與例句
-
形容動作遲緩
作為成語使用時,可描述吃飯時細嚼慢咽、動作拖拉的狀态(如提到“細嚼慢咽”的比喻義)。
-
文學與曆史語境
常見于古籍或詩詞,如《金史》中“擲匕筯于案”體現情緒波動,或蘇曼殊小說中“不勝匕箸”形容食量小。
三、相關文化背景
- 禮儀象征:古代“匕箸”的使用規範與禮儀相關,如《論語》衍生成語“當食忘匕箸”強調對禮節的重視。
- 漢字演變:“匕”為古代取食器,“箸”即筷子,二者結合反映傳統飲食文化。
“匕箸”既指具體餐具,也可引申為飲食行為,并帶有文學與禮儀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文化或成語用法,可查閱《三國志》《論語》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匕箸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我會逐一回答你的問題,給出相關回答。
1. 匕箸的意思:
匕箸的意思是指使用筷子吃飯時,一隻手中拿着箸子,另一隻手中拿着湯匙的方式。
2.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匕箸的拆分部首是刀部和竹部。
匕的筆畫數為1,箸的筆畫數為14。
3. 來源:
匕箸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就是将湯匙和筷子兩個工具的名稱合并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語。
4. 繁體:
匕箸的繁體字并無特定的寫法,仍然保留着原本的簡體字形。
5.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匕箸的寫法沒有太多變化,仍然是用相同的簡化形式書寫。
6. 例句:
- 他喜歡用匕箸一邊吃飯,一邊喝湯。
- 這家餐廳提供了匕箸的用具供客人使用。
7. 組詞:
匕箸是一個詞組,較少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新的詞語。
8. 近義詞:
暫時沒有明确的近義詞與匕箸對應。
9. 反義詞:
吃飯時一手拿湯匙、一手拿筷子的方式可以被視為匕箸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