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还鲊遗书的意思、还鲊遗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还鲊遗书的解释

《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 侃 少为 寻阳 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鮓遗母。 湛氏 封鮓及书,责 侃 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后以“还鮓遗书”为贤母教子为官清廉之典。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牛眠指穴》:“剪髮剉荐,遂成孺子高名;还鮓遗书,虑玷居官清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还鲊遗书”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颂扬清廉自守的品德和母教的深远影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出处与故事背景: 该典故最早见于《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传》。东晋名臣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渔业的小官(寻阳县吏)。一次,他利用职务之便,将一罐公家的腌鱼(鲊)派人送给母亲。其母湛氏收到后,不仅原封不动地退回(“还鲊”),还写了一封信(“遗书”)严厉责备儿子。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意思是:你身为官吏,却拿公家的东西送我,这不但不能使我受益,反而增添了我的忧虑!湛氏以此教导儿子要公私分明、廉洁奉公。

  2. 字面与引申含义:

    • 还鲊:指退还腌鱼。象征着拒绝接受不义之财,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
    • 遗书:指留下的书信(此处特指陶母写给陶侃的信)。代表着长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和道德训诫。
    • 整体含义:这个典故生动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为官清廉的严格要求,以及儿子接受教诲、改过自新的过程。因此,“还鲊遗书”常用来:
      • 赞美母亲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 颂扬官员(或即将为官者)及其家人廉洁自律、不贪公物的高尚品德。
      • 强调家庭教育对个人操守培养的重要性。
  3. 文化意义与影响: “还鲊遗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传统廉洁文化和母教文化的典范。它被后世反复引用,用以表彰清官廉吏及其家风,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体现。陶侃在母亲的教导下,一生为官清廉勤勉,最终成为一代名臣,也印证了良好家教的关键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还鲊遗书”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其含义与《晋书》中陶侃母亲湛氏教育儿子为官清廉的故事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字面含义

    • 还鲊:指退还腌制的鱼(“鲊”即腌鱼);
    • 遗书:留下书信(此处“遗”读作yí,意为“给予、留下”)。
      合起来意为“退回腌鱼并附信告诫”,强调通过具体行动和文字训导传递清廉观念。
  2. 典故来源
    出自《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陶侃年轻时任寻阳县吏,监管鱼梁(捕鱼设施),曾将一罐腌鱼送给母亲。其母湛氏不仅退回腌鱼,还写信责备道:“你身为官吏,用公家物品送我,非但不能让我欣慰,反而增添我的忧虑!”以此教导儿子廉洁奉公。

  3. 象征意义
    这一典故被后世用作贤母教子清廉的典范(),强调家庭教育对官员品德的重要影响。明代戏曲《运甓记》中也引用此典,进一步强化其文化意涵()。

延伸用法

与其他“遗书”的区别

需注意,“遗书”在成语中特指“训诫书信”,与现代“临终遗言”或“前人著作”(如、7提到的含义)不同。此处语境明确指向母亲对儿子的告诫信。

“还鲊遗书”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承载了中华文化中重视清廉品德与家庭教育的价值观。

别人正在浏览...

澳洲白衣人边俎壁中书捕房布帷超增补廪澄坐春尽除权怱怱翠翘存访呆打孩打猎怛惕陡然蠹害反兵放假讽意覆射高唐梦阁下哈哧鞨巾僵直见教渐淤绩火锦救患絶续俊音侉子羸兵烈光路皷露墅偻垢明灼灼盘荒偏气平转欠须情纪曲论曲洛热锅气荣升撒裤脚矢盟守陴四脚四棱肃整叹咤听营同语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