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上航行。《三國志·吳志·薛綜傳》:“海行無常,風波難免。” 唐 孟浩然 《宿天台桐柏觀》詩:“海行信風帆,夕宿逗雲島。”《元史·外夷傳三·爪哇》:“ 爪哇 在海外……海行者先至 占城 ,而後至其國。”
(2).謂通行天下。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法令》:“敕令格式,謂之海行,蓋天下可行之義也。” 宋 司馬光 《申明役法劄子》:“其不當職之人,為高奇之論,不切事情者,不得施行。亦不可将一路一州一縣利害,作海行條貫。”
(3).引申為流行。 宋 道山先生 《道山清話》:“其( 章子厚 )門人 林特 者,亦鄉人也,以詩為壽。 子厚 晚于坐上取詩以示客,且指其頌德處雲:‘隻是海行言語,道人須道著乃為工。’”
“海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海上航行
指船舶在海洋中行駛,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唐代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觀》詩:“海行信風帆,夕宿逗雲島。”
補充:此義項在《三國志·吳志·薛綜傳》中也有記載:“海行無常,風波難免。”
通行天下
特指法令、規章等具有全國普適性。宋代趙昇《朝野類要·法令》提到:“敕令格式,謂之海行,蓋天下可行之義也。”
補充:宋代司馬光曾強調地方性政策不可作為“海行條貫”(全國性法規)。
引申為流行
指事物廣泛傳播或盛行。宋代道山先生《道山清話》記載,章子厚評價門人詩句為“海行言語”,即大衆化語言。
該詞體現了古代中國對海洋活動的認知,以及中央集權制度下法令推行的特點。需注意,現代漢語中“海行”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研究中。
《海行》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表示海洋中的航行或者行駛。從字面上看,可以拆分為“海”和“行”兩個部分,其中“海”表示大海、海洋,“行”代表行走、行駛。
部首和筆畫:
《海行》的部首是“⺦”(草字頭),而“海”的筆畫數為9,而“行”的筆畫數為6。
來源:
“海行”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曹矩》中,用來形容船隻在海上的航行。後來,這個詞彙逐漸成為海洋航行的常用表達。
繁體:
在繁體字中,“海行”用“海行”兩個字來表示,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在古時候,“海行”一詞的字形稍有不同,可以拆分為“⺦”和“彳”。其中,“⺦”代表草字頭,而“彳”表示行走,形如兩個腳印。
例句:
1. 漫漫大海,船隻徐徐海行。 2. 她坐在船上,眺望着遠方的海行。 3. 他在海行中遇到了狂風巨浪,但堅定地繼續前行。組詞:
1. 海浪: 大海上的波浪。 2. 行駛: 指交通工具在路上運行。 3. 海洋: 地球表面覆蓋的水域。近義詞:
1. 航海:指在海洋上進行的航行。 2. 航行:指動力船或船隻在海洋中行駛。反義詞:
1. 岸行:表示船隻靠近海岸的行駛。 2. 陸行:表示在陸地上行走。【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