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曲筆。因有顧忌而委曲叙事的一種筆法。 明 陳文燭 《<少室山房筆叢>序》:“辨往哲之屈筆,聞者解頤。”
“屈筆”是漢語詞彙,指在寫作中因顧忌而采用委婉、隱晦的叙事手法。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指因受外界壓力、忌諱或避諱影響,作者無法直述事實,轉而通過間接、曲折的方式表達。這種手法常見于曆史書寫或敏感題材創作中,例如明代陳文燭在《少室山房筆叢》中通過屈筆辨析前賢隱晦觀點,達到“聞者解頤”的效果。
與“曲筆”的關聯
屈筆屬于“曲筆”的一種特定類型,但使用範圍更狹窄。根據文獻記載,屈筆特指受客觀條件限制的委曲叙事,而曲筆還包含故意歪曲事實、書法筆法彎曲等其他義項(如《搜狗問問》提及的曲筆三個義項中,屈筆僅對應其中第三個義項)。
字義溯源
“屈”字本義為彎曲(《康熙字典》載其“從屍出聲”,屍為假卧人形),後引申出屈服、理虧、委屈等含義。這種字義演變與屈筆“隱忍表達”的特點相契合,體現了語言與文化的深層關聯。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批評或曆史研究領域,形容作者在特定語境下被迫采用的隱晦表達方式。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學術讨論或古籍分析中。
屈筆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文人、書法家在寫字、書法時,筆尖有力地握緊筆桿,手腕微微向下曲,而使筆口轉向。在寫了一半又覺不對的時候,用力屈筆,拗斷文字,迫使自己重新寫字。
《說文解字》將「屈」字拆分為「屍」和「土」兩個部首,其中「屍」表示人體,而「土」表示土地。「屈」一共有5個筆畫。
《說文解字》中解釋了「屈」字的來源,它是由青銅器上的一種形狀受到啟發演變而來。在古代,為了方便書寫,漢字經過了很多次演變和簡化。
「屈」的繁體字形式為「屈」,和簡體字形式相同,隻是結構稍微繁複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以「屈」字為例,從左到右的順序分别寫「立」、「一」、「七」這三個部分。寫字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當時用毛筆沾墨水,在紙上書寫。
1. 他在寫字時,沒有屈筆的毅力,經常中途放棄。
2. 即使面對艱難的情況,他從不屈筆,始終堅持到底。
屈服、屈從、******、屈居、屈原、屈光、屈折
曲筆、挺筆、轉筆
直筆、拗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