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骨醉的意思、骨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骨醉的解釋

(1). 唐 武後 得寵,谮廢 王皇後 與 蕭良娣 為庶人,囚宮中。帝念之,拟另處置。“ 武後 知之,令人杖庶人及 蕭氏 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數日而卒。”事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舊唐書·後妃傳上·高宗廢後王氏》。後因以“骨醉”指非人的殘害。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陋室偏遭黠鼠欺,貍奴雖小策勛奇。扼喉莫訝無遺力,應記當年骨醉時。”

(2).謂沉醉。 宋 蘇轼 《老饕賦》:“各眼灧於秋水,鹹骨醉於春醪。”

(3).比喻美人體态酥軟如醉。 元 薩都剌 《洞房曲·和劉緻中員外作》:“美人骨醉紅玉輭,滿眼春酣不忺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骨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曆史典故中的殘害手段
    源自唐代武則天迫害王皇後與蕭良娣的事件。據《大唐新語·酷忍》和《舊唐書》記載,武則天将二人截去手足後投入酒甕,稱“令此二嫗骨醉”,最終緻其死亡。後世以此詞代指極端殘忍的迫害行為。

  2. 形容沉醉狀态
    宋代蘇轼在《老饕賦》中寫道“鹹骨醉於春醪”,用“骨醉”描繪因美酒而身心俱醉的感受,強調醉意的深入骨髓。

  3. 比喻美人體态
    引申為形容女子姿态酥軟柔媚,仿佛因醉意而慵懶嬌媚,常見于古典文學中對女性風韻的描寫。

該詞兼具曆史事件、感官體驗與文學隱喻三層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大唐新語》或宋代詩詞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骨醉的意思

《骨醉》是一個中文詞彙,它形象地描繪了一種狀态,指人們因為某種體驗或感受而陶醉、沉迷其中,仿佛骨頭都被酒精所浸透,非常歡快和興奮。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骨醉》的拆分部首是骨,它包含了關于骨頭的意義。整個詞彙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骨醉》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至宋代的文學作品中,并逐漸流傳至現代。“骨”指代身體的骨骼,“醉”則表示陶醉或沉迷。繁體字為「骨醉」,在繁體中,字形更加繁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隨着時代變化而有所調整。根據研究,古時候《骨醉》的寫法為「骨醉」,并且在不同的時期可能存在細微的變化。

例句

這裡有一個例句來幫助理解《骨醉》的意思:

當他聽到自己最喜歡的音樂時,他完全陶醉其中,仿佛骨骼中都流淌着醉人的快感。

組詞

與《骨醉》相關的組詞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骨醉》意思類似的詞有:

與《骨醉》意思相反的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