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女妭 ”。神話中的旱神。《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 黃帝女魃 。 蚩尤 作兵伐 黃帝 , 黃帝 乃令 應龍 攻之 冀州 之野。 應龍 畜水, 蚩尤 請 風伯雨師 ,縱大風雨。 黃帝 乃下天女曰 魃 ,雨止,遂殺 蚩尤 。” 郝懿行 箋疏:“《玉篇》引《文字指歸》曰: 女妭 ,秃無髮,所居之處天不雨也,同魃。”《後漢書·張衡傳》:“夫 女魃 北而 應龍 翔,洪鼎聲而軍容息。” 李賢 注:“ 女魃 ,旱神也。” 唐 獨孤及 《禜土龍文》:“陽驕陰伏, 女魃 作孽,孟夏不雨,至於是月,後土将乾,百谷恐竭。”
“女魃”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形象,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其詞義及演變可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一、詞源解析 “女魃”又稱“女妭”,由“女”與“魃/妭”構成:
二、神話背景
三、形象演變
四、文化意義 作為旱災的拟人化象征,女魃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災害的神話解讀。其形象轉變暗含“有功者反遭厭棄”的悲劇色彩,如《詩經·大雅》中“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即體現農耕社會對幹旱的恐懼()。
補充說明:在文學作品中,女魃常被重構為悲情角色,如小說《長相思》将其設定為女主角母親的原型(),展現神話人物在現代創作中的生命力。
女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女」和「魃」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女」(nǚ)和「魃」(bá),其中「女」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女性相關的事物;「魃」為右邊的部首,代表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兇煞生物。
「女魃」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後漢書·蘇秀傳》中的描寫。它形容了一個美麗而危險的女性形象,她迷人的容貌背後隱藏着惡意和冷酷。因此,「女魃」一詞通常用來指代那些美貌雖然令人傾倒,卻暗藏心計或有惡意的女人。
在繁體字中,「女魃」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女魃」字的一些筆畫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是總的來說,它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女魃」這個詞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
「她美麗而冷酷的面容讓人陷入了迷戀,但是經曆過她的手後,我們才明白她真正是一個女魃。」
除了「女魃」,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組詞:女鬼(描述女性形象的兇惡和邪惡)、女妖(指有邪惡魔力的女性)。
近義詞:妖女、妖豔、妩媚。
反義詞:賢妻良母、淑女、善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