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扇名。傳說為 周昭王 時用丹鵲的翅羽所制。 晉 王嘉 《拾遺記·周》:“﹝ 昭王 ﹞二十四年, 塗脩國 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遊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關于“條翮”一詞的解釋如下:
詞義分析
組合可能性
該詞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可能為以下情況:
建議
若源自文獻,請提供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若為現代使用,建議确認用字準确性。含“翮”的常見詞例如:
(注:因未搜索到直接相關來源,以上為基于字義的推測性分析。)
《條翮》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飛禽的羽毛。它表示羽毛的條紋、羽片的紋理或羽毛的外觀。
《條翮》的部首是「羽」,部首的位置在上方。它的組成部分包括「翺」和「翮」兩個部分。
「翺」的部首是「羽」,它的拆分部首是「⺶」,它是由16個筆畫構成。
「翮」的部首也是「羽」,它的拆分部首是「角」,它是由17個筆畫構成。
《條翮》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節南山》中。它用來描述飛禽的羽毛,用以表達對美麗自然景色的贊美。
「條翮」的繁體字是「條翮」。
在古時候,「條翮」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條翮」。
1. 那隻孔雀展開它美麗的條翮,迎接着初春的陽光。
2. 飛鳥的條翮在陽光下閃爍着五彩斑斓的光芒。
1. 翮翼:指鳥類的翅膀。
2. 羽翮:指羽毛。
3. 羽翮紛飛:形容羽毛在空中飛舞的景象。
1. 羽翰:指羽毛。
2. 翎羽:指羽毛。
1. 秃羽:指沒有羽毛或者羽毛稀疏的狀态。
2. 棄羽:指失去羽毛或者丢失羽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