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着有柄小鼓。《后汉书·祭祀志中》“八佾舞《育命》之舞” 刘昭 注引 三国 魏 刘劭 王象 《皇览》:“唱之以徵,舞之以鼓鞉,此迎夏之乐也。”
"鼓鞉"(gǔ táo)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小型摇鼓类打击乐器。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字形与基本释义
"鼓"为动词,意为敲击;"鞉"(亦写作"鼗")指带柄的小鼓,两侧缀有耳槌,摇动时耳槌自击鼓面发声。合称"鼓鞉"即表示摇动这种乐器的动作,或代指该乐器本身。其形制类似后世民间所用的"拨浪鼓"(货郎鼓),属体鸣乐器。
二、文化背景与典籍记载
据《诗经·商颂·那》记载:"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此处"鞉鼓"指鞉与鼓合奏,用于商朝宗庙祭祀,体现其早期礼乐功能。
《周礼·春官》将"鞉"列为"小师"掌管的乐器之一,属"六鼓四金"之外的辅助乐器,常与磬、祝等配合使用。
三、学术考据与演变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释"鞉":"鞀,辽也。从革,召声。鞉或从兆,鞉或从鼓从兆。" 指出其异体字为"鞀""鼗",并强调其"持柄摇之,旁耳还自击"的发声原理。汉代以后渐称"鼗鼓",形制延续至明清时期。
权威参考文献:
“鼓鞉”是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其解释可综合多个来源梳理如下:
“鞉”(音táo)通“鼗”,指带柄的小鼓,两侧缀有耳槌,摇动时耳槌击打鼓面发声,形似现代的拨浪鼓。而“鼓鞉”即指摇奏这种乐器的动作或乐器本身。
“鼓鞉”是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古代乐器,其形制轻便,声音清脆,多用于礼乐、军事等正式场合。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说文解字》《释名·释乐器》等典籍。
爱景岸头摆踪谤诽並緣博洽多闻搀杂赤龙爪辍味处物从师磋商胆大心粗淡季电虹定洋耳屋钩膺观见贵人多忘事圭影国徽沆瀣一气护理浑天仪济险季脇霁野絶品客旌老商梁闇两轮糲餐毛骨耸然毛施没颠没倒妙人攀凤贫贾品式破败五鬼岂但切嘱起躁三西射角眚慝四聪怂恿素心讨债块天崩地裂田客岧嵽头庶剠外壕无与宪规啸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