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cient style poetry]
(2) 古代的詩
(3) 詩體名。即古體詩。按古代格律寫的詩,與絕句、律詩等近體詩相對而稱
(1).古代詩歌的泛稱。 南北朝 時稱 漢 魏 無名氏的詩為古詩。 漢 班固 《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上:“古詩,其體源出於《國風》。”又如《古詩十九首》等。
(2).“ 古體詩 ”的省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一:“舊説 皎然 欲見 韋蘇州 ,恐詩體不合,遂作古詩投之。”參見“古體詩。”
古詩是中國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理解:
一、基本定義 古詩廣義上指中國古代(通常指1840年鴉片戰争前)創作的詩歌作品,狹義特指與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絕句、律詩)相對的古體詩,這類詩格律較自由,不嚴格對仗或限定平仄。
二、體裁特點 • 古體詩:句式靈活,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古詩十九首》)、七言等多種形式。 • 近體詩:唐代後形成,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如杜甫的《登高》。
三、代表詩人與作品 重要詩人包括屈原(《離騷》)、李白(《靜夜思》)、杜甫(《春望》)等。這些作品既反映曆史風貌,也承載着思鄉、詠懷等普世情感。
四、文化意義 古詩不僅是語言藝術,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意趣。例如《靜夜思》通過明月意象傳遞鄉愁,語言凝練卻意境深遠。
補充說明
古詩教學常涉及具體詞彙解析,如《獨坐敬亭山》中“閑”形容雲的自由狀态,“厭”表達詩人對世俗的疏離感。這類細讀有助于深入理解古詩内涵。
“古詩”是指古代時期創作的詩歌作品。它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曆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古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口”、“言”、“矢”這三個部首。其中,“口”為第一部首,稱為皿字底或魚尾;“言”為第二部首,表示與言語、語言相關;“矢”為第三部首,表示與箭矢相關。整個詞共有12筆畫。
“古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人們對古代的詩歌作品稱之為“古詩”,用來區别于當時的現代詩歌創作。隨着時間推移,“古詩”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古詩”這個詞的寫法為「古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古人多以篆書、隸書和楷書等方式書寫漢字。根據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漢字的形态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追溯至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文字形态。
這是一首名篇,是古詩中的經典之作。
散文、古文、現代詩、古樂、古韻
古文、古體詩、古代詩歌
現代詩、近代詩、現代文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