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cient style poetry]
(2) 古代的詩
(3) 詩體名。即古體詩。按古代格律寫的詩,與絕句、律詩等近體詩相對而稱
(1).古代詩歌的泛稱。 南北朝 時稱 漢 魏 無名氏的詩為古詩。 漢 班固 《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上:“古詩,其體源出於《國風》。”又如《古詩十九首》等。
(2).“ 古體詩 ”的省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一:“舊説 皎然 欲見 韋蘇州 ,恐詩體不合,遂作古詩投之。”參見“古體詩。”
古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統稱,特指以古體詩為代表的古典詩歌形式。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學史研究,其核心定義與特征如下:
《漢語大詞典》定義古詩為:
古代詩歌的泛稱,多指與近體詩(格律詩)相對的古體詩,形式較為自由,不拘對仗、平仄與句數。
廣義涵蓋漢代及此前無名氏作品(如《古詩十九首》),狹義指唐代以前不嚴格遵循格律的詩歌體裁。
曆史範疇
先秦至隋唐的詩歌皆可稱古詩,尤以漢魏六朝樂府、歌行體為代表。唐代後雖格律詩興起,文人仿古之作仍歸此類(如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形式特點
題材與功能
以抒情言志為主,兼具叙事(《孔雀東南飛》)、諷喻(《詩經·碩鼠》)、寫景(《觀滄海》)等功能,承載古代社會文化觀念與審美傳統。
古詩是近體詩的源頭,其語言質樸、意境深遠的特質深刻影響後世創作。清代沈德潛《古詩源》評:“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溯隋陳而上,極于黃軒,凡三百篇外,奇文郁起,皆詩之端也。”
參考資料
古詩是中國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理解:
一、基本定義 古詩廣義上指中國古代(通常指1840年鴉片戰争前)創作的詩歌作品,狹義特指與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絕句、律詩)相對的古體詩,這類詩格律較自由,不嚴格對仗或限定平仄。
二、體裁特點 • 古體詩:句式靈活,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古詩十九首》)、七言等多種形式。 • 近體詩:唐代後形成,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如杜甫的《登高》。
三、代表詩人與作品 重要詩人包括屈原(《離騷》)、李白(《靜夜思》)、杜甫(《春望》)等。這些作品既反映曆史風貌,也承載着思鄉、詠懷等普世情感。
四、文化意義 古詩不僅是語言藝術,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意趣。例如《靜夜思》通過明月意象傳遞鄉愁,語言凝練卻意境深遠。
補充說明
古詩教學常涉及具體詞彙解析,如《獨坐敬亭山》中“閑”形容雲的自由狀态,“厭”表達詩人對世俗的疏離感。這類細讀有助于深入理解古詩内涵。
白青弁言蚩尤氣粗論寸言大制訂譌頂收分析天平搞糟格緻家恭而有禮公患騧駠歸遜過稅還奉烘堂大笑惑悶見存江叟江雪堅彊鏡匳戟支卷尺軍國民主義狂飲昆彌栗駭靈威領務貓頭竹麻醉劑明輝迷死慕名跑堂千章牽肘碁客荠薴杞梓連抱人琴三智五猜省愆寡過生态危機世代相傳庶侈書翰厮琅琅送丸談稼挺撞違惑峽谷铦兵仙閃小邦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