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函的意思、便函的詳細解釋
便函的解釋
(1) [informal letter]∶形式比較簡便的、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區别于公函
(2) [memo,memorandum]∶記載某些具體事務或預期文件提要的簡短的或非正式的記錄
詳細解釋
機關團體發出的形式比較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區别于公函。如:對方發來便函,通知我們開會的日期。
詞語分解
- 便的解釋 便 à 順利,沒有困難或阻礙:便當。便利。便道。便民。 簡單的,禮節上非正式的:便宴。便衣。便函(形式比較簡便的信件)。簡便。便宜。隨便(適當地,看事實需要而自行處理事情)。 便利的時候:便中請來信。
- 函的解釋 函 á 匣,盒子:石函。劍函。 套子,引申為量詞:書函。信一函(信一封)。 信件:函件。公函。來函。 包含,容納:函夏(“夏”,指中國;“函夏”即包括整個中國)。巨蚌函珠。 铠甲:函人(制甲的人)。
網絡擴展解釋
“便函”是漢語詞彙,指形式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通常用于機關團體或日常事務的溝通。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便函是一種非正式公務信件,格式較為靈活,内容簡短,通常用于處理日常事務或非正式交流。與正式公函相比,其行文更簡潔,無需嚴格遵循公文格式。
2.主要特點
- 簡便性:無需完整公文格式(如标題、發文字號等),結尾僅需署單位名稱即可。
- 非正式性:多用于内部溝通、事務性通知或簡單記錄,例如會議日期提醒等。
- 適用範圍:常見于機關團體、企業等組織,也用于個人與單位之間的非正式聯繫。
3.與公函的區别
- 公函:需嚴格遵循公文格式,有發文字號、标題、印章等,内容正式且具備法定效力。
- 便函:無需複雜格式,内容靈活,不具備正式公文的約束力。
4.使用場景
- 通知非緊急事務(如會議安排、活動提醒);
- 内部部門間的簡單溝通;
- 記錄事務要點或文件提要。
便函的核心作用是簡化溝通流程,適用于非正式、低約束力的場景。如需正式文件或涉及法律效力的内容,則需使用公函。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便函(biàn hán)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廾”和“凵”,其中“廾”表示人的兩隻手,而“凵”表示箱子或容器。便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指的是用來傳遞信息或書信的箱子。
便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便翰」。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便的字形稍有不同,類似于「幹」的形狀,并且下方有個點。這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字形變化。例如,在《紅樓夢》中,曹雪芹使用的就是這個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收到了一封重要的便函。”這句話表示某人收到了一封重要的信件。需要說明的是,便函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人們更常用的詞語是“信件”或“來信”。
與便函相關的組詞有:“便函箱”(biàn hán xiāng,指放置和傳遞書信的箱子)和“便函運送”(biàn hán yùn sòng,指通過郵遞服務傳送書信)。
便函的近義詞可能是“書信”,它們在表示傳遞消息或書信方面有相似的含義。然而,“便函”更強調傳遞的方式,而“書信”更注重内容。
至于反義詞,因為便函是一個描述書信傳遞的詞語,所以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如果要尋找相反意義的詞語,可以考慮使用“接收”或“收到”。
在總結上述内容時,标題使用h2标籤,而段落使用p标籤進行排版。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