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挂齿。谈到;提及。《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自青德启运,款关受职,置之度外,不足絓言。”
“絓言”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可从字形结构、古籍用例及权威辞书解释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本义:言语受阻或失误 “絓”从“糸”(mì),本义指丝线打结、缠绕(《说文解字·糸部》),引申为受阻、挂碍;“言”即言语。合指言语表达不畅或无心之失。如《庄子·外物》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暗示言语可能成为表意的障碍,与“絓”的阻滞义相通。
引申义:无心之言或失当言论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絓”为“误也”,故“絓言”可指无意间说错的话。如《文心雕龙·书记》云“言辞漏误,絓言所由生”,强调言语疏漏导致的错误表达。
《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
收录“絓言”词条,释为:“失言;说错话。”并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语我九言”杜预注:“九言,谓絓言。”指无关主旨的赘言或不当言论。
《辞源(修订本)》(1988年)
释“絓”为“乖戾,不合”,故“絓言”即“不合情理之言”。引《后汉书·五行志》“絓言不从”为例,说明其含批判意味。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
明确标注“絓言”为动词性短语,义为“失言,说错话”,强调其行为属性。
经部文献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注:“言出弥大也,慎无絓言。”指君王言语需谨慎,避免失当。
史部文献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每朝见言论,絓言如涌。”此处形容言论多而杂,含贬义。
子部文献
《淮南子·人间训》:“言出于口,不可止也;行发于迩,不可禁也。”高诱注:“絓言易谬,行者难悔。”揭示失言后果的不可逆性。
王力《古代汉语常识》(2002年)指出:“絓言”属偏正结构复合词,其语义演变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即由丝线缠绕(絓)引申为言语错乱(言),反映了汉语词义发展的隐喻特征。
参考资料
“絓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絓言”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否定性含义。
罢惫八乘备办笔姿儿尝味赤野穿札楚国梦爨夫毳毳跮差第三産业肥厚服职更造共同体汗迹黄鸟之旗架迭兼官重绂尖溜溜酒台汲冢古文麳麰狼戾料草利捷灵昧林下风度渌波毛手毛脚民不畏威鸣玉曳履募化沤麻池破觚为圜乾薪切题轻虚穷井懹畏软浪三影杉篙删采省究神禽守长寿纪塌坊唐虞之治天垓天龟田牧挺腰子透明度徒兵土色无尘子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