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察知政情。《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孔叢子·論書》:“《臯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 五季 以降,雖四言之銘,且拱手謝不敏,豈獨采詩可以觀政雲爾。”
(2).猶從政。 宋 司馬光 《送巢縣崔尉》詩:“毋嫌位尚微,觀政此為始。”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二月》:“惟是失信一事,上累譴訶。蓋緣觀政之初,為謀臣所誤。”
“觀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具有以下含義:
本義:觀察、了解政事
特指:明代“觀政進士”制度
“觀政”一詞,核心含義是指觀察、了解或見習政事。它既可以泛指一般性的了解政務活動,更特指中國古代(尤其是明代)新科進士在正式授官前,被分配到中央各衙門進行見習的制度。這一制度旨在讓缺乏實際行政經驗的進士們通過近距離觀察和參與,熟悉國家機器的運作,為日後擔任官職做好準備。
權威參考來源:
“觀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礎含義
察知政情
指通過觀察政治現象來了解國家治理狀況,源自《尚書·鹹有一德》中“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古代常通過觀察官員施政或民間風俗來評估國家治理效果,如《孔叢子·論書》提到《臯陶谟》《益稷》等文獻“可以觀政”,即從典籍中分析政治得失。
從政實踐
指參與政治事務或擔任官職,如宋代司馬光在《送巢縣崔尉》詩中寫道“毋嫌位尚微,觀政此為始”,強調從基層開始積累政治經驗。
二、曆史制度中的特殊含義
在明代,“觀政”特指進士及第後的實習制度。新科進士需到六部、都察院等衙門觀摩學習政務,合格後方能正式授官。例如《警世通言》提到“刑部觀政”後任職地方官的情節。這一制度旨在讓士子熟悉實務,避免“紙上談政”。
三、使用場景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明代觀政制度的具體流程,可參考《明史·選舉志》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班左飽谙悖悍倍誦巉絶翠琅玕蹈矩循彟大企業打鄉談諜報耳治放長線釣大魚風透風筱祓殡高辛桂林一枝龜人汗流至踵喚醒會費活伶伶劑和激惱金碧輝煌驚耀扣楫中流隆窮亂源漫指懋勤殿命駕明迷默神歉人青子窮期氣撲撲啟首欺天诳地三夫成市虎社稷沈颠剩員實蕃有徒詩绫實戰守風水牀水宿湯雪滔滔不絶跳天唆地跳竈王挺脫團栾望火樓侮文夏糧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