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政的意思、觀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政的解釋

(1).察知政情。《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孔叢子·論書》:“《臯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 五季 以降,雖四言之銘,且拱手謝不敏,豈獨采詩可以觀政雲爾。”

(2).猶從政。 宋 司馬光 《送巢縣崔尉》詩:“毋嫌位尚微,觀政此為始。”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二月》:“惟是失信一事,上累譴訶。蓋緣觀政之初,為謀臣所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觀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礎含義

  1. 察知政情
    指通過觀察政治現象來了解國家治理狀況,源自《尚書·鹹有一德》中“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古代常通過觀察官員施政或民間風俗來評估國家治理效果,如《孔叢子·論書》提到《臯陶谟》《益稷》等文獻“可以觀政”,即從典籍中分析政治得失。

  2. 從政實踐
    指參與政治事務或擔任官職,如宋代司馬光在《送巢縣崔尉》詩中寫道“毋嫌位尚微,觀政此為始”,強調從基層開始積累政治經驗。

二、曆史制度中的特殊含義
在明代,“觀政”特指進士及第後的實習制度。新科進士需到六部、都察院等衙門觀摩學習政務,合格後方能正式授官。例如《警世通言》提到“刑部觀政”後任職地方官的情節。這一制度旨在讓士子熟悉實務,避免“紙上談政”。

三、使用場景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明代觀政制度的具體流程,可參考《明史·選舉志》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觀政

觀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觀”和“政”。它的拆分部首是“見”和“言”,共有12個筆畫。

“觀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觀察和政治這兩個詞組合而成的。觀察意味着仔細觀察、審查,政治指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務。因此,觀政可以理解為對政治現象和政策的觀察和研究。

在繁體字中,“觀政”被寫作「觀政」。

古時候,“觀政”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由于古代文獻的保存程度有限,我們無法得知其具體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觀政”的例句:

1. 他專注于觀政,深入研究國家的政策和行為。

2. 媒體的角色是觀政,向公衆傳遞有關政治動向的信息。

3. 這本書提供了對觀政的獨特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政治的複雜性。

與“觀政”相關的組詞包括觀察、政府、政策等。

觀察、審視、研究等可以作為“觀政”的近義詞。

相反,“觀政”的反義詞可能是忽視、無視、漠視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