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port]∶把刺探到的敵情向上報告
諜報邊事
(2) [intelligence report]∶刺探到的情報
(1).将偵察到的情況報告上級。《宋史·理宗紀三》:“ 淮安 主簿 周子鎔 ,久俘于北,數遣蠟書諜報邊事。”《聖武記》卷二附錄載 清 無名氏《固山貝子平浙紀略》:“又 大江 無船可渡,諜報沿山行百餘裡,可至 沙頭 ,但崖懸壁峭,騎不能過。”
(2).刺探出來的關于敵方軍事、政治、經濟等的情報。 清 王拯 《<王剛節公家傳>跋尾》:“當二公之殉,大臣奏言 葛公 死 東嶽宮 ,乃據當日諜報所言。”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二章第一節:“外國教會實際上成為侵略者的諜報機關。”
“諜報”是漢語詞彙,指通過秘密手段獲取的敵方情報或相關活動。以下從詞義、應用和擴展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通過間諜行為刺探到的關于敵方軍事、政治、經濟等機密信息,例如“諜報員”即從事此類情報工作的人員。
動詞用法
也可表示将偵察到的敵情向上級報告的行為,如《宋史》中記載“數遣蠟書諜報邊事”。
情報類型
包括但不限于:
曆史案例
清代文獻《聖武記》提到利用諜報判斷行軍路線,如“諜報沿山行百餘裡,可至沙頭”。
諜報手段
根據現代術語模型“SMICE”,獲取情報的五種常見方式包括:
相關風險
涉及國家安全時,諜報活動可能引發法律嚴懲,需通過合法途徑保護機密信息。
“諜報”既是情報本身,也指情報搜集過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應用貫穿古今,尤其在軍事、政治領域具有戰略意義。
諜報是指搜集、獲取并傳遞機密情報的活動和内容,通常由情報工作者執行。這些情報可以包括敵對勢力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情況,以及其他與國家安全相關的信息。
諜報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和丿,共有11個筆畫。
諜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諜報一詞的寫法為「諜報」,采用繁體字。隨着簡化字的推廣,現代漢語統一采用了「諜報」這個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諜報一詞的寫法是「諜報」。其中,「諜」的本義為使者,負責搜集敵方情報;「報」表示傳遞、報告。古代諜報工作相對于現代而言更加原始和隱蔽。
他從事諜報工作已經多年,搜集到了大量有關對方軍隊的情報。
諜報組詞:間諜、情報、秘密、搜集、傳遞。
情報、間諜活動、秘密任務。
*********息、公開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