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被選任館職。 清 方苞 《翰林院檢讨窦君墓表》:“戊辰成進士,館選。” 清 袁枚 《新齊諧·陰間中秋官不辦事》:“足下今科必中,但恐未能館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史文靖公 , 康熙 庚辰年十九,館選後歸娶。”參見“ 館職 ”。
館選(guǎn xuǎ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指向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選拔優秀進士進入翰林院深造的制度性程式。
核心含義: “館”指代翰林院下屬的庶常館(簡稱“館”),“選”即選拔。因此,“館選”特指從新科進士中選拔佼佼者進入庶常館學習,成為庶吉士的過程。這是科舉制度中殿試之後更高層次的選拔環節,旨在為國家儲備高級文官和學術人才。庶吉士在館期間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和培養,學習朝廷典章制度、公文寫作、經史學問等,期滿後根據考核成績授予官職,優秀者常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讨等清要之職,是晉升為朝廷重臣的重要途徑。
曆史背景與制度運作: 館選制度在明清兩代尤為規範和重要。通常在殿試傳胪(宣布名次)後舉行。選拔方式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或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如明朝的“朝考”),或由吏部、禮部會同翰林院主持。選拔标準不僅看重進士的殿試名次,更注重其文學才華、經史功底、策論能力以及書法等綜合素質。被選中者稱為“點翰林”或“館選”,是極高的榮譽,标志着其仕途的廣闊前景。
意義與影響: 館選制度是連接科舉考試與高級文官任命的關鍵環節。它體現了古代中國對精英人才培養的重視,旨在通過翰林院的深造,使未來的官員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行政能力和政治忠誠度。庶吉士群體構成了明清官僚體系的核心儲備力量,對當時的政治、文化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因此,“館選”一詞不僅指代具體的選拔程式,也象征着士人通過科舉達到的精英地位和未來的仕途潛力。
參考來源:
“館選”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應用于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館”指翰林院,“選”即選拔。合指通過科舉考試的新科進士中,再次選拔優秀者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的制度。庶吉士需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間接受朝廷考核,優秀者留任翰林院編修、檢讨等官職,次者外派為地方官。
曆史背景
選拔意義 館選不僅是官職任命,更是儲備高級文官的重要途徑。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往往晉升更快,如清代史贻直(谥文靖)19歲即通過館選入仕,後官至大學士。
相關制度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語境下偶見将“館選”引申為各領域人才選拔的用法,但此非曆史原義。該詞核心仍指向明清科舉制度中的特定選拔環節。
八達八行紙暴師冰棍兒并頭搏心不粒襯道袍尺缣赤缇摧陷廓清簇嶄新登基掉罄低标號定時鐘獨辟額妝犯罰鳳羽腐語訃紙公位光霁浩初浩麗號群歡狎箋素繼赓驚震計樞極天罔地啃齧利災樂禍呂氏春秋美聲唱法魅鄉民綱米鹽陌生人鮎溜女牆排辟切骨之仇情頭七手八腳旗語羣分屈求曲畏韶警十六天魔守德松椿踏步貪俗頽堕帏室嚣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