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馆选的意思、馆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馆选的解释

谓被选任馆职。 清 方苞 《翰林院检讨窦君墓表》:“戊辰成进士,馆选。” 清 袁枚 《新齐谐·阴间中秋官不办事》:“足下今科必中,但恐未能馆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史文靖公 , 康熙 庚辰年十九,馆选后归娶。”参见“ 馆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馆选(guǎn xu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指向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选拔优秀进士进入翰林院深造的制度性程序。

  1. 核心含义: “馆”指代翰林院下属的庶常馆(简称“馆”),“选”即选拔。因此,“馆选”特指从新科进士中选拔佼佼者进入庶常馆学习,成为庶吉士的过程。这是科举制度中殿试之后更高层次的选拔环节,旨在为国家储备高级文官和学术人才。庶吉士在馆期间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和培养,学习朝廷典章制度、公文写作、经史学问等,期满后根据考核成绩授予官职,优秀者常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清要之职,是晋升为朝廷重臣的重要途径。

  2. 历史背景与制度运作: 馆选制度在明清两代尤为规范和重要。通常在殿试传胪(宣布名次)后举行。选拔方式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或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如明朝的“朝考”),或由吏部、礼部会同翰林院主持。选拔标准不仅看重进士的殿试名次,更注重其文学才华、经史功底、策论能力以及书法等综合素质。被选中者称为“点翰林”或“馆选”,是极高的荣誉,标志着其仕途的广阔前景。

  3. 意义与影响: 馆选制度是连接科举考试与高级文官任命的关键环节。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视,旨在通过翰林院的深造,使未来的官员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行政能力和政治忠诚度。庶吉士群体构成了明清官僚体系的核心储备力量,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馆选”一词不仅指代具体的选拔程序,也象征着士人通过科举达到的精英地位和未来的仕途潜力。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馆选”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应用于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词义 “馆”指翰林院,“选”即选拔。合指通过科举考试的新科进士中,再次选拔优秀者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的制度。庶吉士需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间接受朝廷考核,优秀者留任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职,次者外派为地方官。

  2. 历史背景

    • 起源于明代,清代沿用,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选拔环节。
    • 被选者称为“馆选”,需通过“朝考”进行选拔,考核内容包括诗赋、策论等。
    • 清代方苞《翰林院检讨窦君墓表》载:“戊辰成进士,馆选”,印证该制度运作。
  3. 选拔意义 馆选不仅是官职任命,更是储备高级文官的重要途径。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往往晋升更快,如清代史贻直(谥文靖)19岁即通过馆选入仕,后官至大学士。

  4. 相关制度

    • 与“庶吉士”制度直接关联,通过馆选者称“点翰林”。
    • 未通过馆选的进士通常直接外放为知县或六部主事。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语境下偶见将“馆选”引申为各领域人才选拔的用法,但此非历史原义。该词核心仍指向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特定选拔环节。

别人正在浏览...

标老儿簿问不作声常官肠慌腹热撑肠拄肚重帛处之怡然诞荡宕往典统钓藤动物心理学端副杜家中弟妒女泉二婚饵烹朏朏封疆公爵国家所有制横作家传学鲛鳄娇狞继宗君长韕韕梁孟相敬门氏滵汩衲僧遣词奇事权欲熏心确数软哝哝入赍三寸鸟七寸嘴散胙升翥石骨竖议四渎岁仗台省棠政淘换挑治铁掀听壁脚听説通健湾曲晩市位下温燠贤谊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