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灌寖的意思、灌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灌寖的解释

见“ 灌浸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灌寖(guàn jì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由“灌”与“寖”(同“浸”)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液体持续流入并逐渐渗透、淹没。该词蕴含动态的浸润过程,常见于描述水流、情感或思想的渗透影响。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说文解字》释为“溉也”,本义指引水浇注,如灌溉田地。引申为注入、流入(如“灌输”)。

    典籍例证:

    《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描述雨水持续倾注。

  2. 寖(浸)

    《说文解字》称“浸,水也”,指液体缓慢渗入或淹没。后引申为逐渐渗透(如“浸润”)及时间推移(如“浸久”)。

    典籍例证:

    《诗经·小雅·大东》:“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泉水漫湿柴薪。


二、复合词“灌寖”的释义

  1. 本义:水流灌注并渗透

    指液体大量涌入并逐步浸透物体,强调动态的淹没过程。

    例:

    “暴雨灌寖低洼,田畴尽成泽国。”(古籍用例,描述洪水漫灌)

  2. 引申义:思想或情感的持续影响

    比喻抽象事物(如教化、风气)如水流般深入渗透人心。

    例:

    “儒家之道,灌寖民心,历久弥深。”(文化史论述)


三、典籍与权威辞书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第6卷)

    收录“灌寖”词条,释义为“灌注浸渍”,引清代文献《读史方舆纪要》描述河水泛滥:“河水灌寖,城垣倾圮。”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在“浸”字条目下注明“浸”通“寖”,并举例“灌浸”为同义复合词,释义“淹没,渗透”。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4版

  3. 《孟子》引申用例

    《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虽未直用“灌寖”,但“泛滥”的动态意象与之契合,后世注疏常以“灌浸”释之。


四、现代使用与相关词辨析


五、学术参考文献

  1. 许慎(汉)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3。
  3. 王力等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
  4. 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注:古籍原文可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平台查阅;辞书来源以出版社官方版本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灌寖”是“灌浸”的异体写法,读音为guànjìn,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


词义解释

  1. 灌溉
    指用水浇灌田地或植物。
    例:《吕氏春秋·尊师》提到“治唐圃,疾灌寖,务种树”,强调灌溉对农业的重要性。

  2. 水流贯通
    指水流贯通、渠道连通。
    例:《新唐书·嗣薛王知柔传》记载“治复旧道,灌浸如约,遂无旱虞”,描述疏通水道后灌溉系统的恢复。

  3. 淹没
    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田地或房屋被水淹没。
    例:宋代单锷《吴中水利书》提到“若无堤防,将见灌浸江阴之民田民居矣”,说明堤防对防洪的作用。


字形与构成


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查询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结半明半暗边患不瞽不聋不见棺材不落泪不结盟国家册页迟欠村史代邸当面输心背面笑刁掯敦碻恩典分枝刚前槁木死灰公共财产国界寒桃环涛斤墨旧第鸡鹜凯悌考勤狂獧狂啸拉洋片泪晕帘官凌霄之志芒颖蒙公弥流鸣镳鸣珂里嗫嗫嚅嚅耨斡批阅前灯侵啮齐首瑞圣花涩勒山坞善志哨厮魫角冠子硕岸夙德素论台宦铁峡同量退毛王尊驭威诈缊絮香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