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遜恭敬。《後漢書·伏湛傳》:“ 晨 謙敬博愛,好學尤篤。”《南史·到沆傳》:“ 沆 為人謙敬,口不論人短。” 徐秋英 《公文語言三戒》:“給平級單位的用語要謙敬溫和。”
“謙敬”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禮貌表達方式,由“謙辭”和“敬辭”組合而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自謙尊人”的社交原則。其核心内涵可分為兩方面:
謙辭
用于自我稱呼或描述自身行為時,通過降低自我身份以示謙遜。例如:
敬辭
用于稱呼他人或描述對方行為時,通過擡高對方身份以示尊重。例如:
文化淵源:這種表達源于儒家“禮”的思想,《禮記》中強調“自卑而尊人”,在人際交往中通過語言調節體現等級秩序與和諧關系,尤其在古代書信、官場對話中形成嚴密體系。
現代應用:雖然現代漢語簡化了部分傳統謙敬語,但仍在正式場合(如商務信函、學術交流)保留使用。例如:
需注意語境適應性:過度使用可能顯得迂腐,而在親密關系中濫用敬辭反而會産生距離感。當代更注重真誠與適度的結合,而非機械套用古語。
謙敬(qiān jìng)是指以謙虛和恭敬的态度對待他人或事物,表現出對他人或長輩的尊重和敬意。謙敬是一種美德,旨在維系人際關系的和諧,促進友好互助。
謙敬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尤,總共有12個筆畫。
謙敬一詞源自《爾雅》,最初的意思是“對于君主謙恭有禮”。繁體字為謙敬。
古代漢字的寫法通常帶有很大的變化。在古代,謙敬的寫法為“謙澄”,其中“澄”是“澄清”的意思,表示内心的清澈和透明。
1. 他謙敬地向長輩鞠躬緻意。
2. 在面對成功時,我們應該保持謙敬的态度。
1. 謙虛:以謙遜和謙恭的态度對待他人。
2. 敬意:對他人或事物表達的尊敬和崇敬。
謙恭、恭敬、恭謹
傲慢、自大、不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