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盥澣 ”。洗涤。《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盥浣尘秽,服饰鲜洁。”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善和坊 旧御井,故老云非可饮之水,地卑水柔,宜用盥澣。”
“盥浣”的详细释义
“盥浣”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盥”与“浣”二字组成,均与清洁行为相关,但具体指向略有差异。
一、字义分解
盥(guàn)
指洗手、洗脸的动作,特指用流水冲洗双手。《说文解字》载:“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其本义强调以水浇淋双手清洁,后引申为洗涤仪式,如古代祭祀前的“盥礼”。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
浣(huàn)
泛指洗涤衣物。《广雅·释诂》释:“浣,濯也。”其对象多指布帛类物品,如“浣衣”“浣纱”,强调通过揉搓、漂洗去除污渍。
来源:张揖《广雅》(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二、复合词释义
“盥浣”合用泛指洗涤行为,涵盖个人清洁与衣物清洗两重含义:
来源:《礼记正义》(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版);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典籍用例
《周礼·天官·宫人》:
“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匽,路厕也。蠲,犹洁也。”此处“蠲”通“浣”,强调清除污秽以保洁净。
来源:郑玄《周礼注》(《十三经注疏》本)。
《颜氏家训·风操》:
“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其中提及丧礼中的盥浣仪式,反映清洁行为与礼制关联。
来源: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校注本)。
四、现代语义流变
现代汉语中,“盥浣”已罕用,其义由“洗漱”“洗涤”等词替代。但在研究文献、历史文本及成语(如“盥耳山栖”)中仍有保留,作为考察古代生活习俗的语言标本。
权威参考来源
“盥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àn huàn,由“盥”和“浣”两字组成,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唐国史补》等典籍。
柏子高本枝便柔不同凡响采战拆字令倡饮充沛貙膢畜种蜑舟点金无术定害洞下分配律甘锅感冒涵宥后臀嘉客节点靖志锦葵鹍瑟了楼裂裂篱头流赡芦锥緑橘卖祖茂庸评断千秋观锓板嶔岑清偿清廓轻身重义七贞九烈塞上曲森薄韶韺舌锋如火圣像沈阳故宫赊欠事畜石方示梦收帑宿疚太冥提僈退息托丽玩月威音瞎聊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