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andu Warfare] 我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東漢末年,大小軍閥割地稱雄,世族豪強袁紹,自恃兵多糧足,于建安四年 (199 年)春天,率兵十餘萬南下,準備攻打許昌,消滅曹操。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相拒,乘袁軍輕敵,偷襲袁軍後方烏巢,焚燒了袁紹的軍糧,并乘勢全線進攻,殲滅了袁軍七萬餘。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中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199年,袁紹率軍南下,恃兵多糧足,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與處劣勢的曹操相持。次年曹操利用袁紹輕敵和内部不穩之機,成功地突襲其後方屯糧重地,袁紹軍心動搖。曹操乘機揮軍全線出擊,大破袁紹主力,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為争奪北方霸權展開的戰略決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之一。以下是詳細解析:
官渡位于今河南中牟東北,因臨近古黃河渡口得名。此戰得名于雙方對峙的主戰場。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奠定統一北方基礎的轉折性戰役。
戰前格局
關鍵節點
決戰結果
袁紹軍糧被毀後軍心崩潰,張郃等将領投降,袁紹僅率八百騎敗逃河北。
擴展閱讀:此戰細節可參考《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籍,或張利編著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發生在公元199年,競争天下的董卓與袁紹之間的決戰。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這次戰役的名稱。
拆分部首和筆畫:
官 - 宀(寶蓋)+ 卝(台基)+ 一(橫)+ 戈(戈字旁)
渡 - 氵(水部)+ 土(土字旁)+ 辶(走之底)+ 阝(阝字旁)
來源:
《官渡之戰》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曆史記錄,是指公元199年董卓與袁紹之間在官渡地區進行的決定天下歸屬的戰役。
繁體:
官渡之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官渡之戰:官渡之戰
例句:
這場官渡之戰決定了董卓和袁紹兩位勢力之間的勝負。
組詞:
官方、渡口、之間、戰役
近義詞:
官渡戰、官渡大戰
反義詞:
和平、調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