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andu Warfare]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割地称雄,世族豪强袁绍,自恃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 (199 年)春天,率兵十余万南下,准备攻打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拒,乘袁军轻敌,偷袭袁军后方乌巢,焚烧了袁绍的军粮,并乘势全线进攻,歼灭了袁军七万余。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199年,袁绍率军南下,恃兵多粮足,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与处劣势的曹操相持。次年曹操利用袁绍轻敌和内部不稳之机,成功地突袭其后方屯粮重地,袁绍军心动摇。曹操乘机挥军全线出击,大破袁绍主力,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展开的战略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以下是详细解析:
官渡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因临近古黄河渡口得名。此战得名于双方对峙的主战场。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转折性战役。
战前格局
关键节点
决战结果
袁绍军粮被毁后军心崩溃,张郃等将领投降,袁绍仅率八百骑败逃河北。
扩展阅读:此战细节可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或张利编著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竞争天下的董卓与袁绍之间的决战。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这次战役的名称。
拆分部首和笔画:
官 - 宀(宝盖)+ 卝(台基)+ 一(横)+ 戈(戈字旁)
渡 - 氵(水部)+ 土(土字旁)+ 辶(走之底)+ 阝(阝字旁)
来源:
《官渡之战》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历史记录,是指公元199年董卓与袁绍之间在官渡地区进行的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役。
繁体:
官渡之戰
古时候汉字写法:
官渡之戰:官渡之战
例句:
这场官渡之战决定了董卓和袁绍两位势力之间的胜负。
组词:
官方、渡口、之间、战役
近义词:
官渡战、官渡大战
反义词:
和平、调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