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止的意思、歸止的詳細解釋
歸止的解釋
歸宿。《三國志平話》卷上:“不争到那裡卻不用咱,何處歸止?”
詞語分解
- 歸的解釋 歸 (歸) ī 返回,回到本處:歸國。歸程。歸僑。歸甯(回娘家看望父母)。歸省(媙 )(回家探親)。歸真反璞。 還給:歸還。物歸原主。 趨向,去往:歸附。衆望所歸。 合并,或集中于一類,或集中于一地:
- 止的解釋 止 ǐ 停住不動:止步。截止。 攔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僅,隻:止有此數。不止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 行起 筆畫數:; 部首:止;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歸止是漢語中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
動詞性:歸附;歸宿
指人或事物最終的歸屬或落腳之處。如《三國志》載:“百姓歸止,日以千數”,描述民衆前來依附的場景。此義強調動态的“前往并停留”過程。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第7卷, 頁1023.
-
名詞性:安身之所
引申為栖身之地或精神寄托。如陶淵明《止酒》詩:“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暗含尋求心靈歸宿之意。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1999. 頁421.
二、用法特征
- 文言語境:多見于先秦至魏晉文獻,現代漢語已罕用。
- 結構拆解:
三、經典例證
- 《後漢書·馬援傳》:
“賓客歸止者,恒數百人”,描述賢士投奔馬援并留居其門下。
來源:範晔.《後漢書》. 中華書局, 1965. 卷二十四, 頁829.
- 佛典用例:
唐代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以“歸止”喻指皈依佛法,如“歸止三寶,永離怖畏”。
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 第23冊, 頁627.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 線上資源:
- 漢典(www.zdic.net):“歸止”詞條引《康熙字典》及文獻用例。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檢索《後漢書》《三國志》等原典上下文。
網絡擴展解釋
“歸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歸宿”,常用來指代人或事物的最終歸屬或落腳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人或事物最終的落腳點、歸屬地,帶有哲學或文學層面的抽象表達。例如《三國志平話》中“何處歸止”即詢問“何處是歸宿”。
- 構詞解析:
- 歸:本義為“返回”“趨向”,引申為“集中”“歸屬”。
- 止:原指“停止”,在此語境中引申為“落腳”“安頓”,如《大學》中“止于至善”的哲思。
二、出處與用法
- 古代文獻:
- 《三國志平話》卷上:“不争到那裡卻不用咱,何處歸止?”(表達無處可去的迷茫)。
- 現代文學:
- 周夢蝶詩句:“以飛為歸止的,仍須歸止于飛。”,強調“過程即歸宿”的哲學内涵。
三、哲學與文學内涵
- 動态與靜态結合:既指物理上的落腳點,也暗含精神層面的終極追求。如“歸止于飛”将飛翔的過程本身視為歸宿。
- 儒家思想關聯:與《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呼應,強調通過明确目标達到安定狀态。
四、常見搭配與近義詞
- 搭配:何處歸止、歸止于某處。
- 近義詞:歸宿、落腳、皈依。
“歸止”是一個兼具文學性與哲理性的詞彙,既可用于描述具體歸宿,也可隱喻人生或精神的終極目标。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本及現代詩歌,需結合語境理解深層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三國志平話》或周夢蝶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保引不伏手補袒攙兌赤骨律叱咤風雲崇論吰議沖州過府春書促膝馮玉奮裾扶傾濟弱浮頭孚育陔餘攻苦食啖鈎摘刮擦管躭虎穴薦寵江帶教道矯僞嘉言濟勝具疾心極尊絶人瞰視狂泉落家盲棋沒可得盟山誓海冥陵農家子耦麗痞脹碻磝耆臣器觀輕安瓊杯讓再讓三散隸上烈聖誕樹射師詩牢書腦台鼎條列王明君味美思溫克誤國殃民享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