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积月之馀日以置闰月。《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 杜预 注:“月有餘日,则归之於终,积而为闰,故言‘归餘於终’。”《乐府诗集·周祀五帝歌·黑帝云门舞》:“待归餘於送历,方履庆於斯年。”《南齐书·礼志下》:“闰是年之归餘。”
(2).终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既履端於倡序,亦归餘於总乱。”
“归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将阴历中每月剩余的天数累积起来,最终设置闰月以调整年历。这一用法源自《左传·文公元年》的记载:“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 杜预注解为:“月有餘日,则归之於终,积而为闰”,即通过归余法确保历法与季节同步。例如《南齐书·礼志》提到“闰是年之归餘”,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用法。
在文学创作中,“归余”指篇章的总结部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铨赋》中描述:“既履端於倡序,亦归餘於总乱”,将文章开头比作“履端”,结尾称为“归余”,强调结构的完整性。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分析场景。例如余秋雨在散文中曾化用其意境:“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余”,赋予其新的文学表达。
归余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彳和余,共有7个笔画。彳是代表行走的意思,而余则表示多余、剩下的意思。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归字只有3个笔画,从左到右分别书写为“㔾”、“页”和“殳”。这个字的古代写法相对简单,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
归余这个词也有繁体字形,写作「歸餘」。繁体字形在台湾和香港等地仍广泛使用,但大陆地区已经基本过渡到简化字形了。
这个词在古代常常用于形容物品或人员超出一定限制后所剩下的部分。例如:“食之不尽,餍乎而归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吃的东西多到吃不完,剩下的部分就成了多余的。
一些与归余相关的组词有:归去来兮、归根到底、归真反璞等。这些词语都与回归、返还等意思有关。
归余的近义词包括:剩余、富余、残余等。它们都表示多余的意思。
与归余相反的是缺乏、不足等词语,它们表示缺少的意思。
白灿呗赞颁赉便步走敝敝並列采沐钗荆沉没敕授出份子初终茨藿丹楹刻桷蹬足餩餩额解高识远见歌堂鬼哭神愁黑祲火铅简俭结伙圈舍句龙君声空寥睽孤亮迹罹辜灵光埋蛊盲肠炎孟鸟藐姑射明角旻天目测佩环乾竭青溪妹求知欲起儛山嶞绅粮石圅时菑说本私积泰山头上动土媮佞托儿所刓缪未妨务本抑末五短三粗闲构亵露邪魔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