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turned people]∶回歸家園的人
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晉· 陶淵明《和劉柴桑》
(2) [the dead]∶指死人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唐· 李白《拟古》九
(1).死人。《列子·天瑞》:“古者謂死人為歸人。” 唐 李白 《拟古》詩之九:“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宋 陸遊 《逆旅行》:“古者謂死為歸人,此身未死均是客。”
(2).歸來的人。 晉 陶潛 《和劉柴桑》:“荒塗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宋 蘇轼 《鄭州别後馬上寄子由》詩:“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 明 何景明 《懷沉子》詩:“落葉清江樹,歸人何處船?”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曉霜晴日,伴着歸人,欣欣的喜意,秋早爽健的氣概送我們歸寓。”
“歸人”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回歸故鄉/家園的人
指從外地返回家鄉的人,強調空間上的回歸。例如陶淵明《和劉柴桑》中“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以及劉長卿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均描繪了歸人重返故裡的場景。
代指逝者(委婉說法)
古代将死亡視為生命的歸宿,因此“歸人”也指逝者。如《列子·天瑞》提到“古者謂死人為歸人”,李白《拟古》中寫道“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均以“歸人”暗喻生命的終結。
與“過客”的對照
在文學中,“歸人”常與“過客”形成對比,前者象征歸宿或重逢,後者象征短暫停留或離别。例如陶淵明、李白的詩句均通過兩者對比,表達對生命本質的思考。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多用于描述歸鄉者或特定情境下的回歸(如任務完成後的返程),而“逝者”的用法逐漸少見,多見于古典文學引用。
“歸人”兼具現實與哲學雙重意義,既可指具體返鄉者,也可隱喻生命歸宿。其内涵因語境而異,需結合文本背景理解。
歸人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離開、返回原屬地的人。它可以表示一個人回到自己的家鄉、故鄉,或是回到自己所屬的國家、組織等。歸人一詞帶有歸屬感和歸心似箭的意味。
歸人的拆分部首是彳(行走的意思),它具有3個筆畫。
歸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文中,歸人常常用來形容離開原屬地後又回到原地的人。隨着時代的演變,歸人的意義逐漸擴展,不僅可以用來形容回到故鄉,還可以表示其他層面的歸去。
歸人的繁體字是歸人。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歸人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漢字中,歸字以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彳,下面是殳。殳部表示人的胳膊,彳部表示行走,結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回到原地。這種寫法在今天已不常見,但在古代卻非常常用。
1. 鄉愁使歸人的腳步顯得格外輕盈。
2. 長時間的離鄉漂泊後,他終于成為了一位真正的歸人。
3. 在異國他鄉的生活中,她常常想起自己是一個歸人。
歸人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 歸人如夢:形容心有歸處但歸去如夢幻般不真實。
- 歸人之喜:指歸去的人感到喜悅和滿足的心情。
歸人的近義詞包括:返回者、回歸者、複歸者。
歸人的反義詞是離人,意味着離開和分别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