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銅制的官印。 唐 以來稱郡縣長官或指相應的官職。 漢 應劭 《漢官儀》:“千石至三百石銅印。六百石銅章墨綬。” 唐 岑參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詩:“縣花迎墨綬,關柳拂銅章。” 明 宋濂 《處州季君墓銘》:“手麾義旌,從者如水,左捕右攘,朱衣銅章。”
“銅章”是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古代銅制的官印,主要與官職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銅章指古代以銅為材質制作的官印,通常象征官員的職權。根據《漢書》記載,不同官階對應不同材質的印章,如六百石以上官員使用銅印墨绶,而比二千石以上官員則用銀印青绶。
主要適用于地方行政官員,如縣令、郡守等。材質和绶帶顔色(如墨绶)共同構成官職等級的标識體系。
銅章常出現在詩詞中,既指實物官印,也隱喻官職。例如明代宋濂文中“朱衣銅章”形容官員身份。
銅作為材料具有延展性和耐腐蝕性,適合鑄造印章。古代銅章多刻有官職名稱或機構名稱,例如“某官之章”。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書》《漢官儀》等典籍及曆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如需進一步了解官印制度,可參考《漢典》或《搜狗百科》。
銅章是指用銅材制作的勳章或獎狀,通常是表彰個人或團體在某個領域做出傑出貢獻或取得優異成績的榮譽證書。
銅章的拆分部首是金(钅)和章(爿),其中金(钅)是表示金屬的部首,章(爿)是表示翻轉的象形字。
銅章總共有10畫,其中金為8畫,章為2畫。
銅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李将軍列傳》中,描述了楚漢相争時諸侯擁立漢王劉邦為帝後,張良獻策制作了一種穿在胸前的銅章,以表示忠誠。
銅章的繁體字為銅章。
在古代,銅章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一些字形細節略有差異,比如“金”字的上面沒有加橫,而是豎直連接。
他因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卓越成就被授予了一枚銅章。
銅章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銅章禮、銅章信、銅章錄等。
銅章的近義詞可以是獎章、勳章,反義詞可以是黜章、貶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