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過而立之年。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年甫過立,奄與世辭。”《梁書·武帝紀上》:“且聞中間立格,甲族以二十登仕,後門以過立試吏,求之愚懷,抑有未達。”
“過立”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成語含義(現代常用) 發音為guò lì,由“過”(跳過)和“立”(站立)組成,原指跳過某處,後引申為逃避責任或回避問題。
二、古漢語含義(較少見) 指超過而立之年(即30歲),常見于古籍。例如晉代陶潛《祭從弟敬遠文》中“年甫過立”意為剛過三十歲。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日常交流中“過立”多指逃避行為,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古文或年齡表述,則可能指向第二種解釋。
過立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行走的路程與時間。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行走時所經過的距離或時間。
過立的部首是辵,它的構成部分是辵和立。過字的辵部表示行走之意,立字表示站立、停止之意。過立共有8畫。
過立字的來源和發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過字的辵部與立字組合而成,表示行走的距離與時間。
在繁體字中,過立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過立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在古時候,過立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基本的意思和構造部分并未改變。
1. 他一路過立,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2. 這次旅行他過立了很長的時間。
過立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多種詞語,例如:
1. 過去:表示時間的前面部分。
2. 步過:指越過某個地方時的行走動作。
3. 經過:表示經曆或通過某個地方。
過立的近義詞有:行進、前進、行走。
過立的反義詞有:停留、靜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