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帝、後的忌日。《唐律·雜律上·國忌作樂》:“諸國忌廢務日作樂者,杖一百。”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國忌休務》:“蓋 唐 世國忌休務,正與私忌義等。”《清史稿·禮志一》:“大祀齋期遇國忌,悉改常服。”
“國忌”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儀中的特定概念,主要指帝王或皇後去世的紀念日。以下是詳細解釋:
“國忌”指古代帝王、皇後逝世的日子,屬于國家層面的忌日。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并在宋、清等朝代延續,成為官方禮制的一部分。
國忌是國家級别的紀念日,而“私忌”則是家族或個人的忌日。兩者的區别體現了古代禮法中對公私領域的嚴格劃分。
“國忌”是古代中國為紀念帝王、皇後逝世而設立的重要禮制,具有法律約束和文化象征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唐律》《容齋隨筆》等文獻來源。
國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國”和“忌”。
“國”的部首是“囗”(圍字框),共4畫;“忌”的部首是“心”(心字旁),共8畫。
“國忌”的來曆是由于忌諱和國家利益的關系。在古代,人們在制定或遵守某種行為規範時,會因為政治、社會或宗教的原因而禁忌或避諱某些言行。
繁體形式為「國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區别。據推測,國忌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是類似于「國訐」的樣子。
1. 忌諱洩露國家機密是每位公民的責任。
2. 他的行為違背了國家的忌諱,引起了社會的不滿。
國家、忌諱、國民、國事
禁忌、忌諱、禮教
容許、允許、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