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的礼制法纪。《国语·晋语四》:“夫礼,国之纪也。”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御史温肃奏折附片二》:“不独国纪荡然,抑且人纪顿丧。”
(2).治理国家的人。《管子·侈靡》:“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 郭沫若 等集校:“谓以其人为国之经纪也。”
(3).指本朝的编年史。 清 姚鼐 《明赠太常卿山东左布政使张公祠碑文》:“义果章於一家,忠烈光於国纪。”
"国纪"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指维系国家秩序的核心规范与制度体系,体现统治秩序与社会伦理。此义项强调国家运行的制度性根基。
例证: 《管子·侈靡》:"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意为:选拔有美名者治理百姓,若其持续施惠于民,便可成为国家纲纪的典范。)
《新唐书·孙伏伽传》:"隋失天下,陛下得之。当观隋所以亡,国纪所以失。"(此处指隋朝丧失治国法度导致灭亡。)
古代特指官方编纂的王朝历史,承载国家兴衰的文献记录。
例证: 《梁书·江淹传》:"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简也。殆通人所述,足为国纪乎?"(竹简所载内容被视为可补国史的重要文献。)
现代使用提示:
当代语境中"国纪"多用于强调国家法治与制度权威(如"严明国纪"),或作为历史研究术语指代古代正史。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国家制度根基与历史文献载体两大维度展开。
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管子》《梁书》等传世文献用例。
“国纪”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释义:
国家的礼制法纪
指维系国家秩序的法律、纲纪和礼仪制度。
治理国家的人
指承担国家治理职责的贤能之士。
本朝的编年史
特指记录当朝历史的官方编年体史书。
“国纪”一词涵盖制度、人物、史书三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用法多见于古典文献及历史评论,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强调国家法度或历史传承。
暗洞洞鞍马劳神笔格逼裂长铫潮乎乎尺椽次摆线翠灿崔巍吊打放账風袖俯拾皆是工程功迹国色天香过文蛊诱鹤树画饼充饥会众江酒检正官嗟屈齽齘极笑急中生智军警冷水浇背临春龙雏挛曲马骡漫烂明据慕势喃喃喏喏欧风美雨强本节用漆砚傻里巴机杉刺子杀业赊券矢口抵赖受业蕣华送梅雨素幭唐音天家调鼎通亨骫靡武牢伍子涛校力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