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釁的意思、待釁的詳細解釋
待釁的解釋
窺伺瑕隙。 三國 魏 曹植 《谏伐遼東表》:“東有待釁之 吳 ,西有伺隙之 蜀 。”《宋史·錢即傳》:“願敕邊臣先為不可勝以待釁,庶可得志。”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釁的解釋 釁 (釁) ì 古代用牲畜的血塗器物的縫隙:釁鐘。釁鼓。 縫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釁隙。釁端(争端)。挑釁。尋釁。 以香熏身:釁浴。 筆畫數:; 部首: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待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呈現細微差異,但核心内涵可歸納為以下方面:
一、基本釋義
- 拼音:dài xìn
- 字面構成:
- 待:意為“等待”或“準備”;
- 釁:本義為“嫌隙”或“争端”,引申為可乘之機或弱點。
二、核心含義
“待釁”指主動觀察或等待對方出現漏洞,以便伺機行動。這一行為多用于軍事或政治策略中,強調在敵方暴露破綻時采取應對措施。例如:
- 三國時期曹植曾用此詞描述戰略态勢:“東有待釁之吳,西有伺隙之蜀”;
- 《宋史·錢即傳》提到“先為不可勝以待釁”,即通過嚴密防備迫使敵方露出破綻。
三、延伸用法
- 軍事策略:指在戰争中等待敵方出現内部矛盾或防禦疏漏時發動攻擊。
- 日常場景:可比喻為在競争或對抗中尋找對方弱點,伺機行動。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伺機而動、以逸待勞;
- 反義詞:貿然行動、先發制人。
五、總結
“待釁”強調策略性的觀察與等待,而非被動退縮,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主動性與時機把握的特點。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宋史》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釁(dài xìn)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待”和“釁”兩個字組成。在“待釁”中,“待”是動詞,意為等待、等候,也可以表示身世等方面的待遇。“釁”是名詞,意為挑釁、刁難。
部首和筆畫:
- “待”字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3;
- “釁”字的部首是行,總筆畫數為11。
來源:
“待釁”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遍,可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古代,官員為了考察下屬的才幹和忠誠度,常常給予一定的考驗和等待時間。而“待釁”這個詞就用來形容這種等待和試探。
繁體字:
“待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雖然“待釁”這個詞組的用法沒有改變,但它的字形可能會略有差異,因為字形的演變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
例句:
1. 他在等待着對方的挑釁。
2. 作為領導者,我們要冷靜地面對不必要的刁難。
組詞:
相關的詞語或詞組有:待遇、待定、挑戰、刁難、考驗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等待、等候、試探、考察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和解、友好、和睦、合作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