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诚意。 三国 魏 曹丕 《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诚,祗令事败。”
"寡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为缺乏诚意、不真诚。以下从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字义拆解
组合义:二者结合指"诚意不足"或"虚伪不实"。
完整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寡诚"意为:
缺乏真诚之心,言行不实。
例证:
《楚辞·九叹·逢纷》:"后听虚而黜实兮,不吾理而顺情。心悇憛而烦冤兮,蹇超摇而无冀。固时俗之溷浊兮,志瞀迷而不知路。念私门之正匠兮,遥涉江而远去。念女嬃之婵媛兮,涕泣流乎于悒。我决死而不生兮,虽重追吾何及。戏疾濑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产。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注:其中"固时俗之溷浊兮"暗含"寡诚"之境)
在屈原的《九叹·逢纷》中,"寡诚"并非直接出现,但通过"时俗溷浊"(世风浑浊)的描写,批判了世人虚伪无信的社会现象,与"寡诚"的内涵高度契合。
深层意义:
现代汉语中的定位
近义词对比
词汇 | 侧重点 | 语境差异 |
---|---|---|
寡诚 | 内在诚意缺失 | 古雅,书面性强 |
虚伪 | 表面伪装善意 | 通用,贬义更强 |
狡诈 | 带有欺骗性算计 | 强调主动恶意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7卷第108页。
收录"寡诚"词条,释义为:"缺乏诚意。"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452页。
引《楚辞》用例说明其语义背景。
《楚辞集注》
朱熹注本,中华书局点校本,2010年,第189页。
对《九叹·逢纷》中社会批判思想的解析佐证"寡诚"的伦理指向。
"寡诚"是一个承载古典伦理观的词汇,其价值在于揭示真诚品德的哲学意义,现代虽罕用,但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具有关键意义。
“寡诚”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与结构
“寡”意为少、不足,“诚”指真诚、诚意,组合后表示诚意不足、缺乏真诚的态度。该词常用于形容言行不一致或虚情假意的行为。
2. 出处与例句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的《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诚,祗令事败”,意为话说得多但缺乏诚意,最终导致失败。这一引用强化了成语的批判性,强调言行需一致。
3. 使用场景
4. 近义与反义
总结
“寡诚”通过简洁的结构传递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既可用于日常评价,也适用于文学或历史分析。其出自曹丕诗句的特点,使其兼具语言实用性和文化价值。
笔误作牛播播苍祇缠搅镵天谗贼车客吃到五谷想六谷杵糠淙潺黛面洞监兜击珥貂犯拙丰储仓覆塞肤知甘于弓筋光圆刮水固不可彻诡冒鼓湍含冰茹檗鹤舟惠然至夹脊梁桀宋解脱履犄里旯旮浸薰刻诛枯木朽株狼很栎釜罗巾路舆闷头濆发烹鲜破璧前娘乾乾浄起科亲慈青台拳术沙锣上介伤心惨目世界经济率先顺利袒左晚晚无僇逍遥楼谢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