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舌的意思、口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舌的解釋

(1) [mouth and tongue]∶口和舌。說話的器官

(2) [quarrel;dispute]∶口角,争吵;争執

我是個良善人,從不曾同人口舌,經官動府。——《儒林外史》

(3) [talking around;words]∶指勸說、争辯、交涉時的言語

費了很大的口舌才把他說服

(4) [misunderstanding;trouble]∶指言語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是非口舌

詳細解釋

(1).口和舌。說話的器官。《易·說卦》:“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 孔穎達 疏:“取口舌為言語之具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利議》:“諸生闒茸無行……乃安得鼓口舌,申顔眉,預前議論是非國家之事也?” 宋 蘇轼 《東坡志林·司馬遷二大罪》:“二子之名,在天下者,加蛆蠅糞穢也,言之則污口舌,書之則污簡牘。”

(2).指勸說、争辯、交涉時的言辭、言語。《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 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6*欲易太子,骨肉之閒,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 彊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 曰:‘此難以口舌争也。’” 明 王瓊 《雙溪雜記》:“都禦史 楊善 使虜,不恃一繒,以口舌曉譬,國威不屈。”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六朝小説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别》:“ 晉 人尚清談,講标格,常以寥寥數言,立緻通顯,所以那時的小說,多是記載畸行隽語的《世說》一類,其實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門書。”

(3).指言語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雜五行書》:“舍西種梓楸各五根,令子孫孝順,口舌消滅也。”《水浒傳》第二四回:“歸到家裡,便下了簾子,早閉上門,省了多少是非口舌。”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她甯願話不投機,招丈夫對她發怒,也不願看着他們兄弟之間起了口舌。”

(4).議論、談論。 宋 蘇轼 《書遊湯泉詩後》:“惟 驪山 當往來之衝,華堂玉甃,獨為勝絶,然坐 明皇 之累,為 楊 李 祿山 所污,使口舌之士,援筆唾駡,以為亡國之餘,辱莫大焉。”《紅樓夢》第七七回:“這才乾浄,省得旁人口舌。”

(5).争吵;争執。《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是個良善人家,從不曾同人口舌,經官動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舌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口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四方面理解:

  1. 基本含義
    指口與舌的生理器官,是說話的主要工具。例如《易·說卦》提到“兌為口舌”,強調其作為言語載體的功能。

  2. 言語活動引申義

    • 勸說、争辯的言辭:如“費盡口舌說服他人”,表示通過大量言語進行溝通或交涉。
    • 議論或搬弄是非:如“嚼口舌”暗指背後議論或挑撥矛盾。
  3. 糾紛與沖突
    代指因言語引發的誤會或争執,如《齊民要術》中“口舌消滅”即消除言語糾紛,現代用法如“避免口舌是非”。

  4. 文學與曆史用例

    • 《鹽鐵論》用“鼓口舌”形容無意義的争辯。
    • 《儒林外史》以“經官動府”體現口舌升級為正式沖突。

提示:日常使用中需注意語境。例如“口舌之争”強調無意義的辯論,“費口舌”則側重溝通成本。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2、5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舌》的意思

口舌(kǒu shé)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口頭上的争論、争吵、争執等。通常用來形容人們之間的口角、紛争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口舌》這個詞由兩個部分構成:分别是“口”和“舌”。

拆分後,部首“口”可以表示跟嘴有關的事物;部首“舌”可以表示跟語言、言辭有關的事物。這兩個部首合在一起,表示口頭上的争論、紛争。

按照筆畫順序來拆分,可以分為:口(3畫)+舌(6畫)=口舌(9畫)。

來源和繁體

《口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筆畫形狀來表達事物,而“口”和“舌”正好象征了人們之間的争論、紛争。

在繁體字中,口舌的寫法并沒有什麼區别,仍然是“口舌”兩個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使用中,口舌的寫法有些許差異。以“口”字為例,古代有時會将其寫成類似于“囗”的形狀,表示口的形象。而“舌”字的寫法則比較簡化,有時候隻需寫一個簡單的橫折。

例句

1. 他們因為一點小事就開始争吵,口舌之争不可避免。

2. 她們經常為了瑣事而發生口舌紛争。

3. 少一些口舌,多一些寬容,社會将會更加和諧。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争口舌、挑唆口舌、添油加醋

近義詞:争吵、争議、口角

反義詞:和諧、友善、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