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忍的意思、安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忍的解釋

安于做殘忍的事;殘忍。《左傳·隱公四年》:“夫 州籲 ,阻兵安忍。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孔穎達 疏:“安忍,行虐事刑殺過度也。”《魏書·酷吏傳·崔暹》:“貪暴安忍,民庶患之。”《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三年》:“夫絞以緻斃,斬則殊形,除惡之體,於斯已極。梟首、轘身,義無所取,不益懲肅之理,徒表安忍之懷。” 胡三省 注:“忍,殘忍也。安忍,安於為殘忍之事。”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宋太師彥筠奉佛》:“然性安忍,所幸婢妾有小過,鞭捶備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忍”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以下四部分闡釋:

一、詞義溯源 “安”在《說文解字》中解作“靜也”,引申為安定、泰然之意;“忍”在《廣雅》中釋為“耐也”,指承受而不動搖的心理狀态。二字合體構成“安忍”,最早見于《尚書·康诰》“惟命不于常,安忍無親”,指在困境中保持内心安定的修養境界。

二、語義結構

  1. 靜态維度:《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安然忍受困苦或逆境”,強調處變不驚的心理定力
  2. 動态維度:王力《古代漢語》指出其包含“主動接納”的積極态度,區别于被動承受的“忍耐”

三、語用特征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用法示例中,多用于描述兩類場景:

四、文化映射 儒家經典《孟子·告子下》提出的“動心忍性”學說,與道家《道德經》“安以動之徐生”的思想共同構成該詞的價值基底,形成中華文化特有的逆境應對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安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安忍”由“安”與“忍”組成:

二、不同語境下的解釋

  1. 貶義用法(古代經典)
    源自《左傳·隱公四年》:“阻兵安忍”,指安于殘忍之事,如過度刑殺、暴虐無道。孔穎達注釋“行虐事刑殺過度也”。此用法強調冷酷無情的負面特質。

  2. 褒義用法(佛教與修養層面)
    佛教中“安忍”指修行者面對逆境時的平靜與堅韌,如釋迦牟尼佛轉世為忍力仙人時發願“不對衆生生瞋恨心”。現代也引申為“克制情緒、培養内在力量”的積極意義。

三、使用場景

四、總結

“安忍”具有雙重性:

别人正在浏覽...

霸夫襞斂伯常裁問長長羼入承露囊塵區唇喙催芽麤米呆闆怠替迪古帆幅煩痾拊搏幹草鲠咽工業用拖拉機宮宰诟恥挂節估衒翰屏函知鴻符賄交虎視鷹瞵賤迍卷宗窭困開國元老科研廉勤木丸蹑虛蹡蹡千裡逢迎起栗綦谿诠第阙忘瑞露桑根線眒忽師傅霜缣鼠齒苋四不像死說活說坦然自若逃債同産子吐瀝托腮外釁望舒草陷破燮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