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兼善天下而又耿介自守。《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昔讀書,得并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 劉良 注:“并,謂兼利天下;介,謂孤介自守。” 清 秦笃輝 《平書·文藝上》:“ 嵇康 《絶交書》:‘吾昔讀書,得并介之人。’并介,猶言兼善獨善也,二字甚奇。”
"并介"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特征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層面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徐無鬼》"其為人也,堅而疏,輕而任,并介而隘",特指兼具兩種矛盾品格的複合狀态。其中"并"表同時具備,"介"取堅硬剛直之意,構成對立統一的語義場。
二、訓诂學發展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揭示"介"本義為"甲胄之象",後引申為耿直品格。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3冊第489頁收錄該詞條,明确其作為"兼具剛直與通達"的特殊人格描述。
三、現代語義流變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記載,該詞在唐宋詩文中多用于描述士大夫"外圓内方"的處世哲學,如白居易《詠懷》"形骸委順動,方寸付空虛。并介非所求,漸覺此生浮"的用例。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完整呈現了從具體物性描述到抽象人格指稱的轉喻過程,體現了漢語詞彙"意象疊加"的典型構詞特征。相關釋義可參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纂的《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第87頁。
"并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該詞由"并"(兼合、并存)與"介"(耿介、堅守)組合而成,指既能夠兼濟天下又保持自身耿介品格的雙重特質。清代學者秦笃輝在《平書》中将此解為"兼善獨善",即儒家推崇的處世理想境界。
最早見于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昔讀書,得并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
劉良注解:"并謂兼利天下,介謂孤介自守",說明該詞特指既能入世作為又能保持獨立人格的典範。
在具體語境中可引申為:
注:提到的"事物并列"之解屬于現代引申用法,與古籍原意存在差異。建議在文言文解讀時以古典注疏為準。
按名責實寶偈襃赉臂钏財喜漕務炒買炒賣錯失戴氣丹墨大頭魚钿尺沸唇飛鉗封財門風禾盡起縫絍風艇膚語稾薦鈎鎖廣舶光容過場戲海蟹鴻緒浣水回移獲車噍噍介圭盡古卷鋪蓋考正賴好麟膠力彊龍筋祿祿旅骨明睜大眼内朝拈華摘豔乾嗝敲訂寝置窮原鳅羅人質數典熟視無覩銅筋鐵肋湍險讬後抏弊蛙蝦香帳綫民賢室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