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蒙穉 ”。幼稚無知。《宋書·文帝紀》:“先帝以桑梓根本,實同休戚,復以蒙稚,猥同艱難。” 南朝 梁 沉約 《為皇太子謝表》:“臣實蒙稚,溫文以闕。”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若近世之訓蒙穉者,日惟督以句讀課倣。”
"蒙稚"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年幼無知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年幼無知",該詞由"蒙"與"稚"兩個語素構成。其中"蒙"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王女也",引申為蒙昧未開之義;"稚"在《爾雅》中釋作"幼禾",後泛指幼小形态。二字連用形成并列式複合詞,強化了"心智未開、年齡幼小"的語義特征。
該詞多見于文言典籍,如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論及"童蒙"時,曾用"蒙稚"描述人類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教育文獻時仍可見其蹤迹,常與"開蒙""發蒙"等教育術語形成語義關聯,共同構成描述啟蒙教育過程的詞彙系統。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蒙稚"屬于同義複詞結構,符合漢語雙音化發展趨勢。這種構詞方式在《廣雅》等古代訓诂著作中多有記載,通過同義語素疊加來增強表意效果。現代《辭源》在收錄該詞時,特别标注其多用于形容兒童未受教化的原始狀态。
“蒙稚”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形容年幼無知、缺乏經驗和智慧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宋書》《傳習錄》等文獻來源。
白日上升暴貴崩裂比偶不知不覺纏嚼沉酣赤露儲光詞條電船吊桶低鬟蒂落梵學訃音高垲桂庭沽名賣直好受洪澇懷風黃金車彙進簡伉解醫解纓肌衄霁顔急中生智卷甲束兵燫熪臨界狀态臨機制變流戶醴液隆美落力慢率明蠲明水民爵搒棰偏畸前方輕輭青竿驅執入簾沙柳市布石限特殊化徒維娃草文辯午上吳妝笑噱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