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核检查。《北史·于仲文传》:“上士 宋谦 奉使勾检, 谦 缘此别求他罪。” 宋 王禹偁 《滁州官舍》诗之二:“勾检簿书寧失俗,逢迎使命亦随时。”《明史·方岳贡传》:“ 岳贡 本吏材,及为相,务勾检簿书,请覈赦前旧赋,意主搜括,声名甚损。”
“勾检”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ōu jiǎn(注音:ㄍㄡ ㄐㄧㄢˇ),其核心含义为考核检查,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行政事务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对文书、事务或官员行为的核查与监督。例如:
词源与用法
与现代词语的关联
近义词可对应“稽查”“复核”,但“勾检”更具历史语境色彩,现代使用较少。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行政制度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北史》《明史》等史书原文。
勾检(gōu jiǎn)是一个中文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勹”和“人”,其中“勹”是一个偏旁部首,表示将物体包裹起来的动作;“人”则表示这个词与人有关。
勾检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时候,勾检是一种计算货物数量的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标记,可以记录进出货物的数量。这个方法被称为“勾检”,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核审、审核的意思。
勾检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勾檢」。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勾检的古汉字写作「鈎檢」,其中的「鈎」表示用钩子将东西勾住,「檢」表示审查、检验。
以下是关于勾检的例句:
1. 他负责勾检进出货物的数量,确保记录准确无误。
2. 在审核过程中,要进行勾检,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他因为疏忽勾检不严,导致了一些重要文件被错过。
以下是勾检相关的组词:
1. 勾销(gōu xiāo):指通过签字确认并取消某项合同或业务。
2. 檢舉(jiǎn jù):指出某人犯罪或违法行为以引起官方注意。
与勾检相近的词语有:
1. 检验(jiǎn yàn):对某物进行核实和评估,以确定其质量、准确性等。
2. 甄别(zhēn bié):识别和分辨不同物品、人员或事物之间的差异。
3. 核查(hé chá):详细审查和验证文件、信息等的真实性、准确性。
反义词:
1. 放行(fàng xíng):允许某物或某人通过而不进行审核或检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