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诿于衰敗。 宋 陸遊 《親舊書來多問近況以詩答之》:“耐辱推頽百不能,居然老病住庵僧;流年速似一彈指,更事多於三折肱。”
“推頽”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tuī tu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人們因恐懼、危險或困難而紛紛逃離或離開某地的情景,通常強調群體性的退縮或逃避行為。
核心意義
該成語側重刻畫人們在面臨突發危機(如自然災害、社會動蕩)或重大壓力時,因恐慌或無力應對而選擇逃離的集體反應。例如:“地震時,人群推頽着湧向出口。”
引申用法
也可用于批評消極逃避的态度,如面對責任或挑戰時退縮。例句:“遇到問題不應推頽,而需積極解決。”
若需進一步考證字形或出處,建議結合古籍文獻對比分析。
「推頽」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推倒倒塌的樣子,形容事物變得破敗不堪。此詞拆分的部首是「扌」和「頫」,共計15個筆畫。
「推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話:“列水者陸,草木者凋,殆墟也。朝者之號:既旦,乎旦,乎殆也。”其中的“陸”,意為推倒;“凋”,意為倒塌。後來演變為「推頽」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推頽」的寫法為「推頹」。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推頽」的部分漢字書寫形式略有不同,例如,「推」可以寫成「推」或者「揥」,「頽」可以寫成「頽」或者「頹」。
以下是一些例句:
與「推頽」相關的詞彙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