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宴飨或祭祀用的牛、羊、豬。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書》:“既唱粒食,又言上藥;既用犧牢,又稱蘋蘩。祭膳之道,故無定方。”
“犧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犧牢”指古代供宴飨或祭祀使用的牛、羊、豬等牲畜。其中,“犧”特指祭祀用的純色牲畜,“牢”則指飼養這些牲畜的圈欄,合稱表示祭祀專用的牲口()。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或宴飨活動中的牲畜,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例如:
“既用犧牢,又稱蘋蘩。祭膳之道,故無定方。”——顔延之()
有少數資料(如)提到“犧牢”被引申為“為達目的犧牲自我利益或生命”,但這種比喻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對“犧牲”一詞的延伸聯想,需謹慎使用()。
“犧牢”的核心意義為古代祭祀宴飨的牲畜,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若需比喻“犧牲精神”,更推薦使用“犧牲”一詞。
犧牢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特定的含義和用法。下面将對犧牢進行拆分、講述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提供例句,并列出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犧牢由"蔔"和"牛"兩個部首組成。
犧牢的拆分筆畫順序為:蔔(2畫)+ 牛(4畫)= 總共6畫。
犧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刑罰中,犧牢是指以牛為犧牲品的祭祀形式,用于向神靈祈福或祈求保佑。
犧牢的繁體字為「犧牢」。
在古代,犧牢的寫法略有不同。當時的寫法為「犧 狼」,其中「狼」是對牛的象形描寫。
犧牢作為一個名詞,通常用于描述古代的祭祀儀式。以下是一個例句:
在古代,為了向神靈祈福,人們經常進行犧牢祭祀。
以下是與犧牢相關的組詞:
犧牲、牢房、牢籠、堡壘、犧化
和犧牢有相似意義的詞語有:
祭祀、獻祭、奉獻、供奉、祈求
與犧牢相反義的詞語有:
放生、寬容、饒恕、釋放、寬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