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以药物炒热敷患处,散寒止痛。引申为改正。 唐 柳宗元 《报崔黯秀才书》:“凡人好辞工书者,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学道以来,日思砭鍼攻熨。”
“攻熨”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以从字面及引申角度进行解析:
“攻熨”本为医学术语,后经文学化引申为自我修正的象征,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意义演变。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报崔黯秀才书》原文或中医典籍。
《攻熨》(gōng yù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攵”和“熨”两个部首组成。
“攵”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攻击”的意思。
“熨”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熨烫”的意思。
《攻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熨烫传统。在古代,人们使用火炭和烙铁来烫衣物的皱褶,使其变得光洁平整。这个过程被称为“攻熨”,后来演变为对物体进行打理、整理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攻熨”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可能有一些略微的差异。然而,对于“攻熨”这个词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古汉字变体。
以下是关于“攻熨”的例句:
1. 她花了一个小时来攻熨她的礼服,使其看起来完美无瑕。
2. 在绸缎上攻熨花纹,让它们看起来更加美观。
3. 这个专业的熨烫师傅会用各种技巧来攻熨衣物,让它们焕然一新。
“攻熨”可以与一些动词和名词组成复合词,如“攻熨衣物”、“攻熨织物”等。
与“攻熨”意义相似的词语包括“熨烫”、“烫平”等。而与其相反的词语则有“起皱”、“皱巴巴”等。
总之,“攻熨”是一个描述对物体进行整理、烫平的词语,在古代熨烫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