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熨的意思、攻熨的详细解释
攻熨的解释
原指以药物炒热敷患处,散寒止痛。引申为改正。 唐 柳宗元 《报崔黯秀才书》:“凡人好辞工书者,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学道以来,日思砭鍼攻熨。”
词语分解
- 攻的解释 攻 ō 打击,与“守”相对:攻击。攻占。攻取。攻心。攻关。攻陷。 指责,驳斥:攻难(刵 )。群起而攻之。 治病:以毒攻毒。 致力学习或研究:攻读。攻书。专攻医学。 守防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
- 熨的解释 熨 ù 烧热后用来烫平衣服的金属器具,称“熨斗(弖 )”。 用烙铁、熨斗烫平:熨衣服。 熨 ù 〔熨帖〕.用字、用词合适,恰当,妥帖;.心情安宁、舒畅;.方言,事情完全办妥。均亦作“熨贴”。 笔画
专业解析
"攻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多见于中医典籍,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分字释义
-
攻 (gōng):
- 本义: 攻击,进攻。《说文解字》:“攻,击也。” 引申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 中医释义: 在中医治疗学中,“攻”主要指使用峻猛或有祛除作用的药物或方法(如泻下、涌吐、破瘀等)来祛除病邪、消除积滞。常用于实证、急症。例如“攻下”、“攻毒”、“攻逐水饮”。
- 来源参考: 《说文解字注》 (权威字书);《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关于“攻法”的条目。
-
熨 (yùn / wèi):
- 本义: 用烙铁或熨斗烫平衣物。《说文解字》:“熨,从上案下也。…一曰火斗。”
- 中医释义: 在中医外治法中,“熨”特指“熨法”,即用药物、器械(如熨斗、热水袋、盐包等)或手掌加热后,在体表特定部位(穴位或患处)进行敷贴、摩擦或移动,利用温热效应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等目的的治疗方法。如“药熨”、“盐熨”、“汤熨”。
- 来源参考: 《说文解字》;《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刺大人者,以药熨之。”;《中医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关于“熨法”的条目。
二、 合义释义 - “攻熨”
“攻熨”并非指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而是“攻法”与“熨法”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合称或并用。它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常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或组合使用:
- “攻” 侧重于内服药物或较强刺激的方法以祛除体内实邪。
- “熨” 侧重于外用温热疗法以温通气血、缓解局部症状。
- 合用意义: 在治疗某些复杂疾病(如寒凝气滞血瘀兼有里实)时,可能会同时或先后采用内服攻邪药物和外用熨法,以达到内外兼治、标本兼顾的效果。例如,治疗寒积腹痛,可能内服温下药物以“攻”其积滞,外用热盐包熨腹部以“熨”散寒止痛。
三、 典籍应用例证
- 虽“攻熨”作为固定词组直接出现的频率不如单字高,但其思想体现在中医治疗原则中。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的医案中,就包含运用熨法等外治法结合内服药的案例,体现了类似“攻熨”并用的思路。
- 更多关于“攻”法和“熨”法的具体应用,可详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
“攻熨”一词,从汉语词典角度看,是中医术语“攻法”与“熨法”的合称。“攻”主要指内服峻猛药物祛除病邪的方法,“熨”主要指外用温热物理疗法温通经络的方法。两者代表了中医内治与外治、祛邪与温通的不同治疗思路,常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或结合使用,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丰富性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攻熨”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以从字面及引申角度进行解析:
1.字面含义
- 原指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炒热后外敷患处,达到散寒止痛的效果。这一用法源于古代医学的物理疗法,结合“攻”(治疗)与“熨”(热敷)两种手段。
2.引申含义
- 比喻改正错误:唐代柳宗元在《报崔黯秀才书》中以“攻熨”借指对自身弊病的反思与修正,如他提到“学道以来,日思砭针攻熨”,表达通过不断改进以纠正缺点。
3.扩展解释
- 部分资料(如)将其视为成语,解释为“以坚定意志攻克困难”,但这一释义未被权威典籍广泛收录,可能与现代引申用法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攻熨”本为医学术语,后经文学化引申为自我修正的象征,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意义演变。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报崔黯秀才书》原文或中医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抱枝拾叶宾榻偪窄采擿层台累榭插队羼杂丑八怪楚管蛮絃貂熊鵰章对不起费劲富士山凫浴隔眼规规悍戾鹤骨龙筋黄卷青灯花鎗互代户课棘地经济合同进索旧林俊乂勘校癞团迾置令轨六部兵漏下马洗衲裙女朋友捧靴片刻慓悍千仓万箱攓掇青羊宫侵蟊七正趋合三乾三叶煞回审辨涉朔石涛兽穷则齧私理剸诸图册橐负违令校课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