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從容安舒,指揮若定。《荀子·議兵》:“ 湯 武 之誅 桀 紂 也,拱挹指麾,而彊曓之國莫不趨使。”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任将》:“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憂。”
“拱挹指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gǒng yì zhǐ huī,由“拱挹”(拱手作揖)和“指麾”(指揮)兩部分組成,形容從容不迫的指揮姿态。
2. 基本釋義
指從容安舒,指揮若定,多用于描述領導者或将領在複雜局勢中鎮定自若、有條不紊地掌控全局的狀态。
3. 出處與典故
4. 用法與近義表達
提示:該成語強調的不僅是軍事指揮能力,也適用于形容任何領域中以沉穩态度掌控全局的表現。
《拱挹指麾》是一個成語,意為屈指一揮間,就能使萬物循規蹈矩。這句成語形容領導者的手勢指揮威嚴有力,令人不敢違抗。
《拱挹指麾》這個成語的三個字的部首分别為手、扌、扌。其中,第一個字的筆畫數為7,第二個字的筆畫數為13,第三個字的筆畫數為18。
《拱挹指麾》這個成語的來源非常古老,據說最早出自《荀子·王制》篇。在那篇文章中,荀子寫到:“夫指者,人之所以與天地齊。”指揮者的手勢猶如天地之間的力量,掌握着萬物的走向。
《拱挹指麾》的繁體字是《拱擧指麾》。
古時候《拱挹指麾》的字形寫法有所不同,例如最早的寫法中的“挹”字,原本是由“草”和“水”兩個部分組成,意為收拾水草,引申為整頓秩序。
領導握着權杖高坐寶座,拱挹指麾,衆人紛紛恭敬站起。
拱手、舉指、挹入、麾下。
手揚操縱、指腳成法、舉目無雲。
不胫而走、七手八腳、眉來眼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