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居室。 南朝 梁 蕭統 《晚春》詩:“風花落未已,山齋開夜扉。”《陳書·孫瑒傳》:“常於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 明 袁宏道 《和王以明山居韻》:“山齋通夜雨,腸斷 子瞻 詩。”《維新夢·入夢》:“階翻藥,窗展蕉,鎮日裡山齋寂寥。”
“山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山中居所,通常指隱士或文人隱居山林的住所。該詞由“山”和“齋”組成,“齋”原指僧人修行或文人讀書的清淨之地,組合後引申為遠離塵嚣的幽靜居所。
字面意義
字面即“山中的屋舍”,如《陳書·孫瑒傳》記載“常於山齋設講肆”,描述山中講學場景。
引申含義
象征隱逸生活,表達對自然與甯靜的向往。如庾信《山齋》詩“石影橫臨水,山雲半繞峰”,通過景物描寫烘托隱居的悠然意境。
“山齋”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隱逸”“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是物理空間,也是精神寄托。古代文人通過山齋生活,實現與自然對話、修身養性的理想狀态。
山齋(shān zhāi)一詞是指山中的小屋或庵堂,一般用于古人隱居修行或休息的場所。
山齋的“山”部分是它的首字母,字形由三個橫畫構成,表示山的形狀;而“齋”部分則由“月”和“齊”組成,表示在山中平靜安頓。
山齋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名家韓愈的《山齋漫錄》一書中,該書記錄了韓愈的生活瑣事和隱居山中的感受。繁體字為「山齋」。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有所差異。山齋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山齋」,其中的齋字也有不同的寫法,如「齋」和「齊」。不過,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已經統一為「齋」。
1. 他住在山齋裡,與塵嚣隔絕,過着甯靜的生活。
2. 他常常到山齋中寫作,思緒得到了釋放。
山居、山谷、山水、齋戒、齋月
山居、山間小屋、山莊
都市、城市、鬧市、宮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