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賦的意思、邦賦的詳細解釋
邦賦的解釋
《周禮·天官·職内》:“掌邦之賦入。” 賈公彥 疏:“掌邦之賦入者,謂九職、九貢、九賦之稅入皆掌之,獨雲賦入者,賦是揔名。”後因以“邦賦”指國家財政。 唐 常衮 《授宋晦谏議大夫制》:“外掌邦賦,任居其艱。” 唐 鄭馀慶 《祭杜佑太保文》:“始從郎位,職典邦賦;重人惜費,惠恕周布。”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邦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國家財政,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多個文獻解釋如下:
-
基本含義
根據《周禮·天官·職内》記載,“邦賦”指國家稅收的總稱,具體包括九職、九貢、九賦等各類財政收入。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常與財政管理職責相關,例如唐代文獻提到官員“外掌邦賦,任居其艱”,體現了其管理國家財政的職能。
-
詞源解析
- “邦”指國家,“賦”原指稅收(如田賦),後引申為財政收入的統稱。
- 賈公彥在《周禮》注疏中強調,“賦”是稅收的總名,因此“邦賦”可理解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集合。
-
曆史用例
唐代文獻如常衮《授宋晦谏議大夫制》、鄭餘慶《祭杜佑太保文》均使用“邦賦”一詞,進一步印證其作為國家財政的官方表述。
-
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于古代行政術語,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研究曆史經濟或古典文獻時仍可能遇到。
以上内容綜合了《周禮》原文、注疏及後世文獻用例,完整釋義、、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賦(bāng f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邦(bāng)和賦(fù)。
邦(bāng)是一個常用漢字,它的部首是十(一),筆畫數為七。邦字最早的意思是指小國或國家,後來逐漸引申為國家、國家的政權、國家的領土等。它的繁體寫法為「邦」。
賦(fù)也是一個常用漢字,它的部首是貝(貝月),筆畫數為貳。賦字最初是指向上級支付稅賦,後來逐漸演變為賦予、表達、寫作等含義。它的繁體寫法為「賦」。
邦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體制和稅制。在古代,諸侯國會向周王朝上交一定的物品和稅收作為應對國家要求的貢獻,這就是邦賦。邦賦不僅是一種行貢禮節,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手段。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略有區别。邦賦的古代漢字寫法是「邦賦」,也就是「邦」的上面還有一個點。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幾個關于邦賦的例句:
1. 諸侯國需按時交納邦賦,以示對周王朝的忠誠。
2. 統一征收邦賦,有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
邦賦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賦稅、貢賦、國家、諸侯國
近義詞:賦稅、貢稅、國稅、國貢
反義詞:國容、邦寬、分離、自主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需要解答,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